回去后,李利口述,賈詡執筆,一份類似于大白話的邸報被制作出來了。邸報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報紙。秦始皇一統六合,廢分封而行郡縣。漢承秦制,于是各郡國就在京城設立辦事處,專門抄送朝廷公文比如天子詔令、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給郡國和負責郡國公文遞送給朝廷的工作。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這一套系統已經比較成熟了,尤其是在蔡倫改進造紙術,使得紙張大規模出現、使用之后。邸報更是通行天下。
李利的這一份邸報,不但抄送給朝廷和郡中官員,還讓郡中掾吏們派人下去,念給百姓們聽。
邸報中,把這次事件的發生、經過、結果簡單講了一遍,然后就是李利的兩篇重要講話。《軍隊的職責》和《河東官吏要全心全意的為百姓服務》。
有了賈詡的潤色,這文章就拿得出手了,達到了雅俗共賞的水平。賈詡很厲害,李利所講的話,他都能夠引經據典的從經書中找到原來出處。這就凸顯出了李利思想上的高度,以及個人理念的崇高。
邸報發行后,在關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與民間一片感激叫好之聲不同的是,官場上卻分化為兩種意見。一種是李利沽名釣譽,做戲為自己邀名,是一個資深演員;另一種則認為李利做得很不錯,這是真正的愛民如子,是上古圣賢們所提倡的“仁”的一種實踐。
有爭吵,才會有關注。不管風潮如何,李利這下在關中,是徹底出名了。他的形象更加具體,而不止是之前河東太守、李傕之侄這樣的一個標簽符號。
而隨著情報、信息的傳遞,李利的名字,也第一次傳到了關東諸侯們的耳中。不過,這些事情,李利都沒有時間去關注了解。他開完會后,就急匆匆的趕往了前線軍中主持大局,臨行前,他又授意讓賈詡發了一篇檄文,是號召關中的各方勢力一起來討伐郭汜、樊稠的。
李利認為,郭汜和樊稠,在沒有天子詔書的情況下,公然起兵反抗擁有開府、錄尚書事權力的李傕,這是一種謀逆的行為。
關中歷經戰亂,好不容易平靜下來,而郭、樊二將又再起刀兵,對朝廷的罷兵命令置之不顧,又重陷百姓于水火,這種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郭、樊二賊,受朝廷之厚恩,被以虎文,獎戚威柄。孰料二賊豺狼成性,包藏禍心。恣行兇忒,殘賢害善。此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也。
即日河東爰舉義兵,以清妖孽,是以傳檄遠近,共討逆臣。公等皆漢大臣,當同興勤王之師,以誅暴虐之賊。事后爵賞之誓,與同山河。若甘心附逆,抗拒天誅,大兵一壓,玉石俱焚矣。
……得郭、樊二賊首級者,封五千戶侯,賞錢五千萬。布告天下,咸使聞之。如律令!”
檄文傳到長安,郭汜、樊稠看了,氣得破口大罵起來:“李利小兒,賈詡匹夫,安敢辱我?誓不與爾等罷休!”
不過關中地面上,各郡除了河東李利有實力出兵外,其他郡又哪里湊得出人馬來。而且,他們也不想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一個個的只當沒看見似的,縮在家里當烏龜。
河東軍臨蒲坂津,李利派人去給段煨送信。
段煨和前太尉段熲同族兄弟,作為一支獨立勢力,段煨的口碑相對較好,并沒有什么劣跡。段煨屯兵華陰之后,率部在這里種田。史載他于華陰修農事,不擄掠,百姓安之。
這和其他涼州諸將對比起來,簡直是個奇跡。而且段煨還是個大忠臣,后來天子東奔,縱然段煨被許多人污言要謀反,但還是毫無怨言的供給天子衣食。所以李利覺得,段煨應該不至于阻攔自己。甚至還有拉攏的可能。
段煨早前也收到過郭汜、樊稠的來信,二人在信中勸他一起合作,攻打李傕,以后諸家同掌朝政。不過卻被段煨給婉拒了。
鑒于李利的屢次提醒勸說,長安在被李傕等人給控制后,并沒有遭到重大破壞。而涼州軍的軍紀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控制。是以這一年多來,關中還算平靜,百姓也還算活得下去。段煨就想郭汜、樊稠這是沒事找事,大戰一起,郡縣殘破,到時關中又是滿目瘡痍。何苦來哉?
他的勢力在諸將之中根本算不了什么,站在誰那邊都是當炮灰的命。所以他壓根就不想參與這些狗屁倒灶的事,只想安心的待在華陰。現在李利送了信來,段煨打開一看,卻是勸說他起兵共討叛逆郭汜、樊稠的。
段煨不禁無語。不過他對李利頗有好感,因華陰與河東隔河相望。對那邊發生了什么事,段煨那是一清二楚。在段煨看來,李利能短時間內把河東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份能力真的很強。
李利名義上起兵討逆,實際上是去幫他叔父李傕。這點段煨心知肚明。他長嘆一聲,心想看來是避不過了,誰都不會忽略屯兵華陰的他。
確實是如此,華陰這里安安靜靜的駐扎了支兵馬,誰知道兩邊打著打著你會不會突然殺出來。不把你段煨的態度搞明白了,不把你段煨的部隊給看死了,誰敢放心。
段煨不給個明確態度,李利都不敢渡河。
從性格上來講,段煨比較老實本分,也忌憚比他強勢的人。歷史上賈詡離開李傕,依附到老鄉段煨軍中,結果段煨畏懼賈詡名聲,生怕賈詡是來奪他軍隊的。這得是多沒自信啊。于是外面親善尊重,暗里內卻滿懷提防。賈詡何等機靈之人,一眼便看出了段煨的擔憂。于是便又離開段煨,到張繡那里去了。
段煨左思右想,既不想出兵,又不想得罪李利。于是就親自去李利軍中,對李利道:“華陰地小而薄,不足以養兵。我于華陰多年,因缺糧草,是故勤于耕種,荒于練兵。今麾下之眾,久不出操,已與農夫無異矣。太守之議,我有心無力。不過多年屯田,稍有余積。愿獻糧千石,以壯太守之行。”
李利聽了哭笑不得。想不到段煨竟然會給出這樣的答復了。他心中想了想,知道段煨一心自保,這只怕是他能做到的極限了。于是便接受段煨的好意,又留了一部在華陰監視段煨軍隊的動靜,便準備開始渡河。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writer/p1/contentv2/photo_default.png)
黃牛道人
感謝書友打工仔的黃哥打賞的100書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