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曉曉前生主學生物尤其從事微生物研究。
對菌類和真菌類有一定了解。
她可以借助她的本行。
現代社會對菌絲和孢子研究,培養出了香菇,平菇等實用經濟作物。
菇類有的蘑菇里面含有鳥苷酸,做菜,尤其是熬湯的時候可以調出唯美絕倫的鮮湯。
這差不多也是瀟曉曉的用武之地了。
她天生素愛烹飪,做菜。
如果能將美味的食物大力推廣,她可以從用餐環境,檔次,各方面提高菜肴的價值。
從而賺的不少錢。
辛鮮酸辣咸。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賺了錢,買地,買了地,可以改進農具,提倡農家肥,提高安國農業生產力,推進農業發展。
這才能惠及全安國百姓。
也可提升安國的國力。
然則,瀟曉曉現在只是一個小蝦米,她手的地只有六十畝,她對安國的作用可以算作無甚作用。
瀟曉曉計劃又要買地。
因為臨水這地方已經沒有好地可買。
上次買那六十畝可沒少托關系。
再說,如果以后生意做到全國,她就不可以只安于臨水縣這一隅。
她的戰略就是要把手下的東西都推出去。
如果大城池就會有太多原有的勢力盤踞,你若想要再插一腳,阻壁較多。
這邊枸杞還在生長,根基未穩。
她不可能選離臨水縣很遠的地方
太遠,鞭長莫及,不能兼顧。
所以,她要將根據地伸展出去,并且,較臨水縣近,如此,她可以兼顧。
臨水縣屬于南安道,安國將國土在地圖上分十道,一道數州,一州數縣。
臨水縣雖然離京城遠,卻處在西面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所以為重鎮。
有軍隊駐扎在這里。
瀟曉曉也是看重了交通,所以,她要找的下一個地方不會是臨水縣的北面或者南面,而是偏東。
跟臨水縣有一樣好的地理位置的,就是臨水縣東北方的臨南縣。
臨南縣跟臨水縣同隸屬臨南州,乃州治所所在地,臨水縣臨南縣同乃臨南州大縣,所以州的名字里帶有‘臨水縣臨南縣’的‘臨’字。
也不是說隔壁的青縣,桑縣就不好。
然而影響力和知名度以及最重要的交通就不及臨南縣,與臨水縣土地接壤,氣候,光照,土壤,溫度也一樣,又是州長官所在地,瀟曉曉有心想要把自己產業走出去,推出去,所以,占據臨南縣市場就相當重要。
然而若新開辟一個地方瀟曉曉一定會做的事兒就是買地。
沒有辦法,這是封建社會,一切資源的來源幾乎都從土地。
沒有開發的熱能,光能,石油,礦產,沒有成套的機械工業設備,一切都是很落后的生產力,所以,土地是必須的。
然而,安國的府兵制。
自由民農夫的土地是不能賣出的,不允許買賣,男子成年國家分口分田和永業田,用于耕種,然則,一旦不能耕種或者死去,國家會收回口分田。
這就意味著,瀟曉曉想要在臨南縣找到一塊符合心意的土地。
不會那么順暢。
*
然則,瀟曉曉也不急。
有了土地她也會思索應該開發什么經濟作物。
鑒于她的專業,左思右想,也應該去開發菇類經濟作物。
原因有以下幾點。
她熟悉真菌,菌絲,蘑菇屬于菌類的一種,知道什么溫度如何在培養皿培養出有用的菌絲,一旦栽種成功,蘑菇能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以及它延伸出來的各類價值轉換至經濟產業。
比如,蘑菇味美,本身可以食用,做菜,熬湯。
雞?菌肉厚肥碩,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而得到“無骨乃有皮,無血乃有肉,鮮于錦雉膏,腴于錦雀腹”美譽。
菇類富含的氨基酸,不僅使得口感變的鮮美,且補充人類所需。
除了做主食,配菜中放一部分也可調節菜肴口感,增加鮮甜度。
新鮮蘑菇雖不能放置,但可以曬干儲藏,就算在冬日里,可以拿出來浸泡,加在菜肴里,又是美味一道,所以,可以有多種處理方法。
再則,安國的醬油,大多只有富人才用得起,如果真想要服務大眾口感。
制作口蘑醬油便是最能改善安國百姓菜的口感。
因為認定有需求,有市場,瀟曉曉才如此敢執行。
*
當然,她創造出來蘑菇醬油,也并非一定要服務大眾。
她本身就是個吃貨,可以制出一系列的菜肴。
她可以進軍餐飲。
為了提升用餐檔次,也并不需要去市區跟別人爭客源。
也可以試著經營S省的農家樂或者溫泉館等有配套娛樂的用餐之所,建立一個會員制度。
非身份人士不可入。
由此,還可經營自己勢力和人脈。
當然,目前這些只是想象中,或者計劃。
瀟曉曉很明白,如果以后她做的生意規模越大,占領市場的強度越高,她就越需要人脈。
她也想過用什么方式幫自己經營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