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太史夫人(4)
太史夫婦向即將出海的公子陽隱瞞了跟金魚族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只告訴他時機已到,公子陽將成為下一任城主,并沒有過多透露此行之冒險,也沒有告訴他金魚族提出要太史老爺休妻再娶。
太史老爺的心里早就有了一盤棋——深愛的女人和城主的位置,怎么可能是不可得兼的魚與熊掌?
遺憾的是,太史老爺拿公子陽冒險的賭注失敗了。兒子陽同樣沒能請來金烏神。在太史府收到最后一封平安信后,公子陽完全斷了消息,消失在茫茫海上,至今未尋到尸骨。太史夫婦哭天搶地、捶胸頓足,只恨中了狡猾多端的金魚族女首領圈套,白白送上兒子一條性命。失去繼承人的風臨城民騷動不安,是太史族人完全請不來金烏神了嗎?還是東海金魚族惡意顛覆呢?一時間不知道究竟該相信太史老爺,還是相信金魚族女首長。
太史老爺怒火沖天!什么東海神使,什么幫助風臨城迎接金烏神,女首領的信誓旦旦完全狗屁不通!這根本是針對太史家族的蓄謀已久!
不久之后后來發生的事情至今印刻在風臨城民的記憶中。太史老爺迎娶金魚族女首領的當日,火光燒天,全城起而反之,殺光了熱熱鬧鬧慶祝大婚打的金魚族人。砍下一千多顆頭顱的風臨城人殺紅了眼睛,以血為祭,歡天喜地地慶祝重新奪回這一座充滿血腥的古老城池。
風臨已不復為風臨。
這段恩怨并未隨著金魚族滅族而中斷。埋葬在亂石山的金魚族人十年后妄圖破土而出,在天璇閣變時加入百虺入城,攻破古老城池的最后一道防線。
這場災禍的源頭,究竟在誰呢?
--------
太史夫婦手攜手走過數十個年頭,兩人仍然紛紛自責,公子陽的死是個解不開的結。
夫人慘笑道:“當年我們不顧一切反對成親,老爺對我不離不棄,可老天為何見不得鴛鴦戲水,非要害我們丟掉陽兒。現在金魚族也不肯放過我們,要從地底下爬上來復仇呢。老爺,你可后悔?”
提及往事,太史老爺不禁心痛,是是非非已經亂成一團分不清了,他緊緊握住了夫人的手,道:“你是我堅持明媒正娶進門的,是我唯一的夫人,哪里有休掉原配的道理!如果真是天神降罰,那第一個赴死的就是我好了……”
夫人哭著制止了他繼續說下去,她連續搖著頭,輕描淡寫的不經意間,有意無意想要透露著真正的心事:“老爺,真正的罪人是誰,咱們是分辨不清啦。我嫁給你到底是對是錯,恐怕不會由我們來說。天命不可逆轉,逃不過的必定逃不過,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好無能為力。”
“菲兒,你這是什么意思?你是說陽兒嗎?哼,害了陽兒的罪魁禍首全都死了!”
夫人張了張口,動了動喉嚨,轉而說道:“老爺啊,我說的是——這座城不是有個傳說,從哪里建起來的,就會在哪里倒下。創城之初不是有場天神與惡鬼的混戰嗎?如果沒記錯的話,是風臨向惡鬼打開了城門,引災難入城,全城皆毀。后才有金烏神從天而降的就是傳奇。這世間事,不破不立。我雖然深居府中,但窗外事還是有所耳聞。現在這風聲鶴唳的場景,倒與傳說中惡鬼進城之前有幾分相似呢。”
太史老爺沉吟一下:“風臨不會倒,我不會屈服。星辰塔保護著風臨城,她一定想得出辦法對付亂石山惡鬼。再不行,我還可以去君安請救兵增援。”
夫人嘆了口氣:“這九個國君誰是真心幫誰呢?那君安城主必定再提要收走馨兒的事。我就她一個——我身邊就她一個女兒,可舍不得馨兒走。老爺,你知道君安城是個什么地方!我是親眼看到……”話語戛然而止。
太史老爺看夫人的眼光有了些異樣,大約在君臨城真的發生了些什么。他迅速轉換了思路,現在可不是翻出陳年舊賬的時候,況且妻子可能真的有難言之隱。想到這里,他趕忙安慰妻子道:“我怎么可能把馨兒讓出去?君安城主以城中百花不開為由,連連詢問馨兒近況,我以馨兒太小又很頑皮之類的借口,全都敷衍過去了。夫人,我不會再讓我們的孩子受到傷害。至于近期城里城外發生的事情,你莫要太費心神,先得養好身體,其他的交由我吧。”
丈夫的一番體貼善意之辭,她并不能太聽進去。這一番話說得太史夫人更加內疚。多年來,她始終有一些話沒能說出口,比如自己真正的身世背景,比如婚后自己曾消失一年之久之類之類。之所以說不出口,一則是天機實在不可泄露,二來,這些事情如果詳細解釋起來,就算講上十天半月,也不一定講不明白——她自己都沒能明白天意呢,如何給別人講得懂?
一如既往地,丈夫總是不問緣由,堅定站在自己的背后,正如當年堅持娶親,正如自己消失一年多以后返回風臨城,他力排眾議,為自己和孩子真正撐起了一片天。
正是這種不假思索的寵信,有時候越叫她膽戰心驚,心生愧意。時間久了,真的會認為正如金魚族所言,太史老爺不該娶自己這么個“劣跡斑斑的”外族女子。
而太史老爺,對妻子的信任從來沒有動搖過。他瞧準了妻子臉上的表情,繼續道:“如果是些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啦。咱們現在得共同面對亂石山的威脅。根據星辰塔推演,‘天璇閣變’之日,會有‘百虺入城’。聽起來真叫人毛骨悚然啊。我還得再去跟她請教,看看有沒有應敵的辦法。夫人,我繼位這多年來,風臨城眼下正處于最危險的時刻。”
他一遍遍告訴她:“我需要你在我身邊,帶著我們的孩子,我既然是一城之主,必須要保護好我的家人和城中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