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噎的皇帝汗都要下來了。
是啊,一個和當今皇帝訂過親的女人,誰愿意娶?
誰敢娶?
“新顏......我......”
后位......
“好了表哥,我逗你玩的呢。你還有事吧?那我就不送了。”
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談天你愛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林梢鳥在叫。我們不知怎樣困覺了,夢里花兒落多少。
看著遠去的人的背影,新顏郡主釋懷的笑了。
原以為,自己仍舊放不下。原以為,當年的事會跟著她一輩子。
可是站在他面前的時候,好像也沒有那么難以面對。她只覺得輕松。
可能是時間吧,可能是自己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愛那么痛,把當初的蔡新顏變成了蔡夫子。
最先完成的急救知識匯總,在太醫院那里碰到了軟釘子。
太醫院院判說的也有道理。
沒有經過驗證的理論,強迫向全民推廣,萬一出了事怎么辦?
關鍵是,怎么驗證?難道要三皇子跳出來說,我就是這樣被救活的?
一次會被救,不代表每個遇難的人都可以。
不能一眼就看清效果的方案,在推廣過程中,確實會遭到質疑。急救知識不同于奶囊,上手就知道。拿著給孩子喂喂,是很快就能看到結果的。
最終,在皇帝的堅持下,朝中給每個縣下發了一套急救知識匯總。除了文字解說外,在李子媛的強烈要求下,請了畫師將每個動作進行分解畫上。
不張貼告示讓民眾知道,只是作為類似文獻保存在縣衙,在小范圍內傳閱。
李子媛的想法是,蒲公英的種子,散播到地方,總會生根發芽。不管如何,未來有一天,只要有一個人因為急救知識匯總被救回性命。
于她來說,她盡到了醫生的職責和使命。
軍醫制度得到了大長公主的肯定,護國軍成為了試點。李子媛提供了不少改制意見,軍中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
她們上過戰場的一眼就能明白,改良過的軍醫制度,確實能夠有效的減少戰場傷亡。
基礎性的,比如高濃度白酒消毒,繃帶在水中煮沸后晾干使用,已經是營中人人都要掌握的技術。
在京城的這些日子,寧城的信件不斷,家里時常捎些吃用的東西過來。在家人的眼里,京城再繁華,吃的東西肯定是家里的更合口。
許是因為天冷起來的緣故,家里鋪子的生意越來越好了。大冷的天,餓的快。去李家大肉粽買上一個鮮肉粽,又好吃又管飽還解饞。鋪子里另外又添了幾個小食,肉紙的方子送回去,家里入賬多了,日子更好過了。不只李子江,李子河都有人上門說親。條件一家比一家好。李老太太那意思,等李子媛回來也參考參考,畢竟是去京城見識過的人。
桃子寫的信里,王舅娘身體好多了,狗剩弟弟在健康的成長中。她自己在發展盒飯事業的同時,經常跟著劉琴,眼界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字里行間寫滿了希望和賺到銀子的激動。
劉琴多是問一些近來的日常,另外叫李子媛多去京城的胭脂鋪看看,畢竟有她的股份。有時候分享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也說些女兒家的煩惱。
相比較起來,方芳的信和她本人一樣活潑。就算是抱怨婆媳關系,也寫的生動有趣。李子媛打趣她,要她寫一本記錄生活的書。只是偶爾秀恩愛,諸如相公給她親手刻了一根簪子諸如此類。
時不時的,常勝侯府會派人過來問有什么東西帶去寧城。除了肉紙和方子,宮里一些個賞賜,都往回捎。
事情告一段落,眼見年關到了,英貴妃生產的日子到了。
中午發動的時候,李子媛正在外面采買年貨。宮里的,府里的,都在滿京城找她。
可巧,等她奔到英貴妃宮內,嬰兒已經順利的落地了。
是個小公主。
李子媛尷尬的坐在外面,看著面前忙碌的宮人們,是溜也不好,留也不好。
阿青看見她,忙把她拉進側殿。
“多謝李姑娘,貴妃娘娘能如此順利生產,一點罪沒遭,你可是功不可沒。還是要麻煩你給看看小公主。”
既如此,李子媛給小公主真個上手做了個新生兒檢查。
動動手動動腳,看看眼耳口鼻以及囟門和臍帶。
“放心吧,小公主很康健。房間里是燒了地龍嗎?在角落里多放兩盆水,小嬰兒皮膚干燥了容易不舒服。”
阿青趕緊吩咐宮女子記住。
“還有什么主意的嗎?”
“育兒手冊宮里應該有吧,大部分注意事項上面都有。千萬注意別讓小公主熱著了。”
“是。娘娘那邊收拾好了,請您過去說話。”
英貴妃半靠在枕頭上,正由著永安公主給她喂燕窩。見李子媛過來,熱情的朝她笑了笑。
“娘娘感覺還好吧,可有什么不適?”
“李姑娘真是我的貴人。原先想著你年紀輕輕,比永安大不了多少,沒成想,多虧了你,穩穩當當的。太醫雖然說小公主身體康健,我這做娘的心還是揪著。”
“剛剛我已經去看過小公主了,小腿有勁著呢。娘娘還是多顧著點自己的身體才是。”
“這樣我就放心了。”
等英貴妃睡下,永安起身親自送李子媛出來。
“這些日子,多謝你了。”
“說哪里話。食君之祿,擔君之憂。聽說你去營里了?是不是很辛苦啊?”
“嗯。和新兵一起訓練,沒人知道我是永安公主。但是我還挺喜歡的。”
“我捏捏看,哇塞,肌肉都練出來啦!”
“快別鬧了。宮里有人看到了會瞎說話的。”
“說就說唄。你是永安公主,誰敢說。”
“你不懂,我雖是公主,宮里隨便一個人都可以說得的。身邊跟著的嬤嬤,連步子邁多大都要說。喜歡的菜,最多只能吃三筷子。”
永安公主在大長公主的安排下,先去了大長公主府接受短期培訓,一來二去和李子媛熟悉了起來。
兩人說話變的很隨意。
“休息幾天?明天一塊逛街去?”
“你去唄,我得多陪著點母妃。年過完,咱們都得去西北了。”
原本李子媛也預備要回寧城過年的,可京城這頭英貴妃的事,軍醫制度的事,一時間都走不開。
開完年,李子媛就隨軍去了西北。西北呆的這半年,因著屬于軍務,外面的信進不來,只能李子媛偶爾捎些信回去。在軍醫制度改善完成后,李子媛獲得允許回京。
途中李子媛收到了小侯爺派親信八百里加急送的信。
“方芳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