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后,藤原良平以攜來的六條海船作為抵押,將八千斤黃金盡數交給朱允炆,歡天喜地的乘著朱允炆為他準備好的鐵甲戰艦,離開了雞籠港,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藤原良平。
朱允炆若是在港中當眾放銃殺死藤原良平,那么來往的水手船主人多眼雜,當眾頗有倭國人士,這件事情恐怕很快便會為倭國官府所知。藤原良平和官府究竟又多么緊密的聯系,倭國幕府又是否會派人尋仇,那是誰也不知。
不過藤原良平眼下失蹤,海賊久在海上,數月甚至累年不通消息也是常有的事,等到幾年之后,等到大家意識到藤原良平真的人間蒸發,恐怕遭遇了什么不測,那時候誰也不會記得最后一次見到藤原良平是在雞籠港中,況且到時候朱允炆早已經離開雞籠,回華夏去了。
送走了藤原良平,朱允炆終于開始大規模開采銅山的礦藏。
這銅山,說是金礦自然是一座優質金礦,但同時也是一座優質銅礦。朱允炆眼下手中積蓄已經頗豐,以重金雇傭雞籠百姓專事運輸礦石,這礦石遍身灰白,誰也不會疑心其中竟然藏有金子。
至于金礦運入林府中,自然由朱允炆的保安隊和倭寇奴隸接手,至于如何煉制,眾百姓是誰也見不到。
朱允炆眼望著百姓推著小車絡繹不絕地往返于銅山和雞籠城間,頗有些懷念后世的運輸工具。
以夷洲小地作為永備的防御基地,抵抗未來可能是掌握整個中原之力的藩王的進攻,夷洲的生產水平就必須要數倍甚至數十倍于中原。
而此時的明國,其生產水平幾乎已經到達了傳統手工業所能到達的頂峰,人力有時而窮,如果繼續以人力發展生產,恐怕朱允炆的這些努力終究是徒勞的。
到朱允炆主政雞籠港的第二十七天,雞籠港迎來了一個特殊的客人。
林九龍回來了。
“老東家遠來辛苦了,請在娛樂場中暫住幾日,我們也好準備糧食補給……”
在碼頭接待林九龍的還是林九龍時代的那個伙計,他并不算是林九龍的家丁,只是被雇傭來在碼頭負責指揮安排而已。對這種人,朱允炆大都留用,只不過,眼下他的工作重心有了很大的改變。
每一條船上的水手,只要肯入住娛樂場,朱允炆就許愿給這拉客的伙計一百文錢。雖然見到了老東家,這伙計也不手軟。
林九龍眉頭一皺,這個娛樂場裝潢花里胡哨的,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經地方。
“我回到故地,朱公子焉能不賞臉邀我回府居住。”林九龍心中暗罵。
林九龍回到雞籠港的事情,早就有人報知朱允炆,此時的朱允炆,正拿著幾塊磁石和鐵匠拉出的銅絲比比劃劃,想要借助雷電的力量。
“東家,林先生回來了。”伙計上前稟報道。
“快請林先生進府。”朱允炆不敢怠慢,畢竟,他還欠著林九龍四十萬銀子。
伙計回頭去請林九龍,朱允炆也趕緊放下手中的活,從后堂奔出來。
“快,把旗桿上那個糧價牌子摘下來。”林九龍能在海外豎起這樣的旗桿,必然是極重門楣觀念,這要是讓林九龍看到了,說不定便要翻臉。
林九龍出海一月,回到故府,見物是人非,不免唏噓。
特別是正堂中原本的那些桌椅陳設,俱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如街頭亂市一樣的場面。許多百姓在里面高聲喧嘩,臆測著糧價和金價的高低。
“朱公子好大的手筆,經營有方。”林九龍有些諷刺的道。
“謝林先生夸獎。”朱允炆裝作聽不懂的樣子。
反正,這宅院也是雞籠港的一部分,雞籠港都賣給我了,你的宅院我當然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見朱允炆裝傻,林九龍也不便發作。
“欠林先生的錢,如果林先生需要,我現在就可以付清。不過我要先說好,現在償付,是三萬兩黃金,而不是四十萬兩白銀。”朱允炆搶先道。
朱允炆雖然以制錢也換得了幾萬兩白銀,但畢竟不夠償還林九龍的。況且,這些錢還要作為準備金,預防雞籠港中的白銀擠兌。
不過從藤原良平那里交易來的黃金,數額又倒是足夠償還林九龍的債務。
“放著四十萬兩不拿,要那三十萬,我不是傻么。”林九龍并不需要錢,這個時代白銀開采速度還不如生產水平的發展速度,白銀作為一般等價物,不僅不存在貶值風險,反而在短期內是漸漸升值的。
“既然如此,我愿意用這些錢跟林先生買貨。”朱允炆忽然想到,許多夷洲并不出產的東西,都要依靠商船供給。
“那當然沒問題,不過我這次船上的貨物,都是南洋的土產,不知道朱公子有沒有興趣?”
林九龍這次下離開了雞籠港,便下了南洋。不同于后世富饒的東南亞,此時的南洋,還是一片生產力極其落后的部落小邦。林九龍按照以往的經驗,采購了許多南洋土產。這些土產運往倭國高麗,往往能賣高價。
不過朱公子好像跟倭國高麗的百姓不同,對于朱允炆是否有意購買這些土產,林九龍也沒有把握。
朱允炆興致勃勃的跟著林九龍登上座船查看,一看之下,所謂土產,無非是一些此時華夏等地尚不種植的熱帶農作物。
“恕在下之言,這些東西,我沒有什么興趣。”朱允炆道。
林九龍也不以為意,反正本來這些貨物銷路就很好,也不打算賣到雞籠港來。
“沒關系,朱公子中意什么,下次我出海給你采辦。”
林九龍自南洋而來,這下一次顯然就是要去倭國、高麗出手這些東西。
朱允炆思考了一下,倭國、高麗的生產力水平和大明差不多,甚至略低于大明,似乎也沒有什么值得購買的特產。
如果從海船上進口鐵礦或者鐵坯,恐怕成本要比開采銅山高得多。
況且在銅山中也可以獲得黃金,目前開采銅山可以說是賺錢的買賣,至于副產品銅就可以說全無成本。
仔細思考之下,朱允炆才道:“不知道林先生有沒有聽過橡膠。”
“橡膠?那是何物?”林九龍一頭霧水,對這個名詞頗為陌生。
在朱允炆的印象中,南洋呂宋、爪哇等地應該充滿這種橡膠樹,從樹上劃一個口,便有白色的汁液流出來,這種橡膠汁是很好的材料,比金屬輕很多,還充滿彈性。
但朱允炆不知道的是,橡膠原產于南美,直到幾百年后,才被移植到南洋地區。
在這個時代,整個亞洲都沒有橡膠這種作物。朱允炆再三形容,林九龍隨行的呂宋、爪哇通譯都是當地人,仔細回想之下,也沒有想到家鄉有這種奇怪的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