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公孫瓚兼并了劉虞,劉虞舊部鮮于輔等招引烏桓,攻打公孫瓚,袁紹也派麴義出兵,與鮮于輔等合兵,共集中十萬大軍,在鮑丘打敗了公孫瓚,迫使他退保易京。
麴義與公孫瓚相持歲余,軍糧耗盡,士卒饑困,率余眾數千人退走,公孫瓚趁勢追擊,將其擊破,盡得其輜重。
初平四年秋,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路上,被陶謙派兵殺害,曹操遂進兵徐州,向東南擴展勢力。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盡,撤圍回軍。
為了消滅袁紹的盟友曹操,袁術聯同朝廷任命的兗州刺史金尚揮軍攻擊兗州。袁術屯軍于封丘,之后又有黑山賊的余部以及匈奴于扶羅等助戰,與曹操戰于匡亭,但是大敗。袁術退保雍丘,南回壽春,守將陳瑀不讓其入城,袁術退守陰陵,集合軍隊攻擊陳瑀,陳瑀逃回下邳。
李傕等攻入長安后,想結交袁術,于是授左將軍,假節,進封陽翟侯,并派遣太傅馬日磾到各地給受封的將軍侯爵舉行拜授儀式,袁術搶了馬日磾所攜的軍中符節,然后把他關押起來不再放他回去。
……
這一年應該是劉辯過得最為輕松自在的時候,經過他手需要處理的政務極少,基本上都是一些大的方針政策。而他有時間了,就陪他的家人。在劉辯的努力之下,伏壽終于懷孕,這也代表著劉辨終于有了自己的繼承人的希望。
劉辯自然是非常開心,有了孩子之后,他的牽掛也更多了,當而他也就更有動力了。
手底下的文臣武將也就更加的賣力,畢竟子嗣代表著傳承,萬一有一天劉辯遭遇不利,那他們也有效忠的目標了。
在今年劉辯又頒布了第二道招賢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下令無論是文人武士還是三教九流,認為自身身懷一技的,都可以來當地的官府報名。
第一道招賢令在劉辯剛剛立足揚州之內,那時候他的影響力還比較少,在天下諸侯之間也沒有威望。但現在已經和當時遠遠不同,在經過一系列的對外作戰中,劉辯已經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實力,贏得了天下人的認可。
響應這次招賢令的人才非常之多。
徐盛,字文向,瑯邪莒縣人,因戰亂客居江東。
賀齊,字公苗,會稽山陰人。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
虞翻,字仲翔,會稽余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
顧雍,字元嘆,吳郡吳縣人。
凌操,東漢末年將領,吳郡余杭人,凌統之父。
這六個人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并且在當地的影響力十分巨大,才干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被劉辯直接安排在身邊。
同時,他聽聞廣陵郡的張纮有大才,便親自前往拜訪。
張纮年輕時游學京都,曾跟博士韓宗學習易經和歐陽尚書,又到外黃跟濮陽闿學習韓詩、禮記和左氏春秋,后回到本郡,被薦舉為茂才,當時大將軍何進、太尉朱俊、司空荀爽辟他為掾,他都拒絕應召。
劉辯對這些倒是不太清楚,他只知道歷史上二張非常有名,助孫權穩固了東吳的江山,堪稱一代名臣的典范。要不是戲志才打敗了徐州軍,占領了廣陵城,他還拜訪不了。
在前往廣陵城的路上,劉辯現在可絲毫不敢大意,雖然沒有大張旗鼓,但他仍率領五百銀槍效節都的精銳,在暗地里,史阿的內衛也在保護著劉辯。
隨著他身份的逐漸提高,現在保護他的安全成了重中之重,萬分不得絲毫懈怠。
不過上次山越人刺殺的事情卻也有了些眉目,經過努力查找之后,史阿便發現這些山越人不簡單,他們是來自揚州和交州交界處的,聽說是他們的部落接待了一群來自交州身份尊貴的客人之后,便接到了刺殺劉辯這個任務。
但是他們自殺失敗之后,這群神秘人再也沒有出現過。雖然沒有明顯的跡象指向是士燮,但是稍加推理也能得出來某些奇奇怪怪的結論。
因此劉辯的安全成了揚州文武百官最為關心的問題,他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他個人,而是代表著整個揚州的利益集團。
劉辯在眾人的精心保護之下,一路前往廣陵城。與他這次同去的還有郭嘉和戲志才二人,荀彧則被他留下了處理政務,畢竟在歷史上荀彧,可是處理政務的小天才。
孟春之時,陽光明媚,天氣晴朗,三人結伴而行,倒也有幾分書生意氣,銀槍效節都遠遠的在后面跟著,暗衛的人貼身保護。只是許褚放心不下,偏偏要扮作書童,劉辯也拿他沒辦法,于是一個黑臉魁梧的書童就產生了。
看著許褚傻頭傻腦的樣子,三人都被逗笑了,許褚卻絲毫不以為意,只是憨厚的摸著自己的腦袋傻笑。
他們一路東行,向著目標地進發。劉辯注意觀察當地的老百姓,他發現在近些年的治理中,以前老百姓點上的菜色已經沒有了,不過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看到老百姓發自內心的開心,劉辯嘴角也微微揚出笑容。既然來到這個歷史上,又出生皇族,總該為老百姓們做點什么吧?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的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要時刻牢記著“軍民魚水情”,用愛去關懷老百姓,老百姓也會支持你。
要深刻的發揚從老百姓中來到老百姓中去的優良傳統作風,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為老百姓服務。
沒錯,劉辯的想法就是這么簡單而淳樸,雖然他有時候也會享受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但他也得必須符合這個時代的潮流,總不能像前代的穿越者王莽那樣,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輿隱
劉辯:大漢天命之傳承,皆在吾身!(感謝U41836624的推薦票,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