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糧食不足番薯湊
李巖是缺錢,即使有了平板玻璃,缺口也相當巨大,幸好卞玉京幫了很大的忙。不過,最令李巖苦惱的,卻是瓊州的人口。不算生黎,包括漢人與熟黎在內的征稅人口不過二十幾萬。因此,李巖又接著詢問瓊州的事實上的大管家紅娘子關于移民的事宜。
紅娘子指著地圖說道,“按照相公的規劃,瓊山與臨高是我們首要的墾荒目的地。因此,在白旺二人的部屬抵達瓊州之前,我們已經展開從廣西的移民事宜了。”
“不錯,廣西雖然與廣東相鄰,但山多地少,失地農民甚多,想必能夠吸引不少移民前來瓊州。”
紅娘子面露猶豫,“可是,我們在吸引了五萬多的移民后,就不得不暫停移民了。”
“為何?”,李巖驚訝的問,“可是資金緊缺?”這么點人口不要說按照李巖規劃所謂在瓊州進行工業化,就是墾荒都顯不夠。
“資金方面,有卞姑娘的幫襯,倒還不算緊張,最大的問題卻是糧食。”紅娘子苦笑著說道。
李巖一拍腦袋,“這糧食我怎么沒想到呢?”糧食不像資金,只要有合適的渠道,賺取金錢根本沒有時間限制。但是,糧食卻要受到季節與生長周期的影響,不是每個時間都有大量的糧食供應的。此前的五萬移民已經幾乎耗盡了市面上能夠買到的糧食,此時再想搜羅,一是價格太高,承擔不起;二是也很難買到。
李巖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紅薯與番茄。后世的康乾盛世靠的不就是這兩樣神器嗎?相對于此時大明的主食稻谷與小麥,前者不僅產量更高,生長周期短,還不挑地,山谷、丘陵什么的都能種。
雖然大明人對番薯、土豆什么的還有些陌生,但也并不是從沒見過。早在徐光啟時代就已經引入大明,可惜由于官方不重視,導致番薯還是只能在小范圍內見到。
李巖這時候想到陳振龍與陳經綸父子。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但此時菲律賓處于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并在繩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航行七天,于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
李巖派遣一艘葡萄牙人帆船前往福建接觸陳振龍與陳經綸父子。不夠,此時無論是陳振龍還是陳經綸都已經因年邁去世。
但是,推廣番薯與土豆一直是陳氏家族的夙愿。陳經綸的兒子陳道靜不顧五十幾歲的“高齡”,親自帶著全家老小以及大量番薯種子坐船來到了瓊州。
老人家甚至顧不上旅途的勞累,剛下船,當天休息,第二天就拉著接待人員也就是紅娘子前往查看瓊州的地質條件。稍一調查,就面上大喜的說道,“番薯是喜光、但不耐陰的作物,瓊山雖然多雨,但也有明顯的旱季,比如春冬兩季,且氣候炎熱,是最佳的番薯種植地。隨后也考察了瓊州島周邊大量地區,也大多適合種植番薯。”
如此喜訊,不僅陳道靜喜出望外,更高興的卻是李巖,“如此一來,農業就可騰出大量的人口用于發展工業了。”相比較精耕細作的稻谷與小麥,一向潑實的番薯顯然更加適合大規模的粗放種植。
此時正好春季,番薯正好可以播種。眼見得李巖的瓊州官府對番薯不遺余力的推廣,陳道靜很是感激李巖的大力協助,“自番薯傳入大明以來,將軍是推廣番薯的官方第一人。推廣番薯一向是我祖父與父親的畢生志愿,這時方才得以在瓊州獲得推廣,請允許老夫代表我陳氏家族表示對李將軍大力支持感激。”
李巖扶著老人家的手,“老人家如此舉動方令李巖汗顏了,李巖才是最應該感激老先生之人,若無先生,番薯何能在瓊州推廣并活民無數?請允許我等對先生一拜才是。”
李巖帶著徐惠曾等官員向陳道靜鞠躬感謝。
隨著番薯在秋季的成熟,瓊州的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養活額外的十余萬人口不在話下。李巖瓊州的移民大業再次得以展開,且進入了良性循環,僅僅在1647年下半年就引入了八萬移民。且由于局勢的混亂,移民來源不僅是廣西,即使廣東也有不少。
然而在移民過程中,李巖也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封建宗族制度對移民的掌控力度實在太大了,甚至超過了官府。其根源就是明清兩朝所謂的“ZQ不下鄉”,其實就是為了減輕民眾負擔,將縣以下政權的管理控制權交給了鄉紳。由是大大增強了農村的宗族勢力,也直接導致了大明朝廷的社會動員能力,竟然比不上人數更少且處于軍事化管理的滿清。
因此,發現事情不妙后,李巖直接下令改變了以往任由宗族依村寨而居的抱團行為。強行將這些較大的村寨拆分,理由是為了給以后的發展增加更多的便利。通過宗族的拆分與重新合并,李巖的瓊州府衙門直接參與了鄉村的建設。
首先是最基礎的村一級,是由村民選舉的村老三人團掌管村務,由鄉一級監督及領導。
上一級的鄉級,主要存在機構是鄉老會,其實是鄉民選舉出的5名代表即鄉老,協助指定的鄉令處理政務的機構。李巖的規劃,要將政府的職能延伸到鄉一級,加強對村一級的控制,并防止豪強地主做大,魚肉鄉里,徹底終結ZQ不下鄉的弊端。
新生的移民團體處處離不開朝廷的幫助,將他們初步的抱團行為輕松的擊個粉碎。這也主要是富家大族在大明本土都掌控大量的土地與耕牛、鐵器等生產資料,根本就不可能南下移民瓊州有關。他們對宗族的掌控力可比這些普通的鄉民宗族大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