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修道院有一種修行,止語冥想。
每年只能在固定的時間說話,時間一到,有什么話都需立刻停止,要等到次年這個時候才能再開口。
“上次我們說到……”
上次,已是一年前。
……
這個不難吧,我一開始如是想。有了這樣的想法,自然就會去嘗試,結果當然是完敗。一年?半天都沒熬過去。
在紐約那家視力障礙公益組織實習時,曾遇到過來參觀的中小學生。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很有禮貌,耐心地排隊參觀問問題。活動的最后,老師取出布條,將每個人的眼睛蒙上,讓大家自己想辦法到一樓大廳集合。
看著他們摸索試探著找路,我很好奇地問那位老師,這是讓孩子們切身體驗一下吧。
老師笑著解釋說,“這還不算什么,通常每年的某一天,全校的孩子從早上到校開始就要蒙上眼睛,放學到家直到睡覺前,才能解開布條。
相信我,只要經歷過一次,他們就會曉得眼睛對他們來說有多么重要。再看到視力障礙的路人,他們會很自然地上前相助。
很多事情,不親自體驗,永遠覺得那沒什么。”
世上并沒有感同身受,這一句,也是到不久以前才有了些感觸。
很多時候,看著對面的人說著“這我理解我明白……”,我們禮貌地表示感謝,其實心里很清楚,Ta根本對此一無所知。
又有些時候,只是一個點頭或者微笑,卻可以感覺到Ta真的明白。這個明白,是因為相似的經歷和過往,而并非憑空的想象與揣度。
所謂共情、共鳴、惺惺相惜,身受是必然。沒有身受,感同總歸有些牽強。
曾路過一間琴行,年輕的老師對著坐在琴凳上腳挨不著地的小娃娃說:要有感情的去彈,《春江花月夜》,你想想,多漂亮啊,有花有月亮,你看到了開不開心啊……
誠然這是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但沒有辦法的是,想要真正將這支曲子彈到觸動人心,恐怕不是想象一下月亮和花朵如何美好可以做到。
這一首曲子,到現在都沒有覺得真正彈好過。唯一一次,是在東郊紫霞湖邊。那一次臨近中秋,大晚上的母上游興大發,硬是背著琴就拽著我去了。和我找了湖邊的臺階坐著,吃吃喝喝。
琴就在一旁,我一直不愿意彈,大概是‘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固執。
不過后來還是彈了,就彈了這一首,畢竟背了這沉甸甸的一路過來,也挺辛苦。
并沒有什么特別驚艷,諸如恍然開悟之類的奇遇。只是覺得,唔,比平時順了些,沒那么著急。不著急了也就沒出錯,什么指法節奏,一切都很自然。
甚至有心思看看山看看湖,嗯,月亮也不錯。
彈完了,穿過一叢桂花樹,旁邊的亭子里有三三兩兩的影子。
“琵琶么?”有人在暗夜里問,“水邊上聽,不一樣。”
“沒吵著你們吧。”我很不好意思。
“這種吵上哪兒找?”那群人笑了,“你要是每天來彈,我們就每天來聽……”
之后沒有再去過,而再練這曲子時,會想到那個月夜,但終歸再彈不出那個感覺。
對了,此篇的標題,不是止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