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明很明白,宋二蛋他們必需掌握香精等特殊成份的提煉制作,只有這樣,才能大產量地生產香皂及牙膏,及順利制作后世的一些產品,否則總靠他提供香精等特殊成份,終會成為一種制約。
“回大人,香精等特殊成份的提煉與制作都有了一些進步,只要再有一些時間,定能全部掌握。”宋二蛋立即回道。
“那就好,二蛋,等本縣有時間了,定會去作坊指點下你們關于香精等特殊成份提煉制作的一些問題。”當下,李子明極為高興。
“這太好了,大人,雖然我們有這些特殊成份的提煉制作之法,但這些方法過于深奧難懂,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如有大人指導,我們掌握這些方法的速度就會加快很多。”當下,宋二蛋不由大喜。
“好,那本縣到時定前往。”當下李子明點了點頭,隨后又對著宋二蛋道,“二蛋,你現在可先去忙了。”
宋二蛋便應了一聲“是”,而后退出書房,自去忙商會的事了。
看著手中帳本上半月售賣的收益總得“五萬兩白銀”,李子明長舒一口氣,“有了商會這些所得,從北平城中提取的資源才算有了一個合法的解釋,而且有著商會及北平城的綜合財力及物力支持,這個天下,誰還是我的敵手?匡護大明天下不再話下,我將位極人臣,做到一番后世人不敢想,也做不到的事。”
又是幾天后。
京師。
夜晚。
大明皇宮。
乾清殿。
殿中紅燭高懸,將整個大殿照得很是明亮,時節雖還在春季,但寒意已漸輕,只是到了夜晚,依舊有些寒冷,不過乾清殿中,卻溫暖異常,大殿中央最靠里臺階上置放著龍椅,龍椅上,大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正在批閱著奏本。
歷史上,崇禎是一個非常勤勉的皇帝,可惜他繼位時,大明已處在風雨飄搖、氣數將盡之時,加上天災人禍與他的剛愎自用,最終終究沒能拯救大明朝,成為大明朝的中興之主,而吊死煤山,成為亡國之君。
此時崇禎皇帝看著奏本,越看,臉色越難看,最后一下站起,雙手一推,將御案上的奏本全推倒大地,整個人勃然大怒。
“孫傳庭、孫承宗他們都是干什么的?要他們剿匪驅韃,可西北李闖等的賊勢越剿越大,大有與朝廷劃西北而治之態,甚至要奪取朕的大明天下。”
“還有洪承疇、祖大壽他們都是吃干飯的么?后金韃子又一次叩邊,已連下數城,大有揮師直逼京師之態。”
“都是一幫酒囊飯袋!”
……
崇禎皇帝越說越怒,就連胸膛都氣得微微鼓起。
“萬歲,你可千萬要保重龍體啊。”一旁,一名太監很是憂心道。
“承恩,你說難道我大明疆土這么遼闊,竟出不了一位英才為朕蕩平西北賊寇與后金韃子么?”崇禎皇帝怒問向那名太監。
原來這名太監不是誰?正是大明未年大名鼎鼎的太監王承恩,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為崇禎皇帝的心腹。
在李自成攻陷京師后,陪崇禎皇帝登上煤山,吊死在崇禎皇帝自縊的老槐樹旁的海棠樹上,被南明弘光帝賜謚“忠愍“,連清朝皇帝也很稱頌他,順治帝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康熙帝也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后世之人稱之為“忠君貞烈”。
“萬歲,臣知有一人可為萬歲蕩平天下禍患。”王承恩突上前一步。
“是誰?愛卿快快說來。”崇禎皇帝當即臉色一喜,急問道。
“萬歲先看看這道奏本,是江西來的捷報。”王承恩說著,自衣袖中拿出一本奏本來。
“江西來的捷報?難道江西也有匪患滋生?”崇禎皇帝不由眉頭一皺,接過王承恩手中的奏本,看起。
看著,崇禎皇帝不由龍顏大悅,“這李子明真是大才,是朕的一員福將,竟抓獲了一支潛入我大明內境意圖不軌的后金細作,粉碎了后金的陰謀,拯救了我大明江山,而且只以區區六七十名戍兵及三十多名衙役,共計百來人,就生擒后金精英細作四十多人,而且無一人損傷,如此戰績,為我大明軍中罕見,確實可為朕蕩平天下禍患。”
崇禎皇帝極為稱贊。
“恭喜萬歲獲此佳將。”王承恩忙道。
“對了,承恩,李子明這個名字好熟,是不是就是曾經護送長樂回宮,被民間傳言攀鳳長樂,被朕封為江西行省吉水縣從五品縣令兼百戶的那個李子明。”隨后崇禎皇帝似乎想起了什么?
“是的,萬歲,正是那個李子明。”王承恩點了點頭。
“原來是他,想不到他還有幾分本領,倒非虛才攀鳳之人,剛上任吉水縣縣令兼百戶不過二三個月時間,就立下如此大功,而且只以區區百來人的戍所戍兵及衙役就擒獲四十多人的后金精英細作,而且麾下無一人傷亡。”崇禎皇帝對李子明的印像當下大為改觀。
同時崇禎皇帝對著王承恩吩咐,“去著人傳兵部尚書孫傳庭進宮,朕要他派人前往江西行省吉水縣查探李子明抓獲后金細作之事是否屬實?”
崇禎皇帝心下還是不太相信李子明一個民間傳言攀鳳長樂的人,竟有如此才能,能立下如此大功。
“是,萬歲。”王承恩聞言立時退出乾清殿,著人前往傳喚兵部尚書孫傳庭進宮。
不久之后。
一名身著正二品官服的官員自乾清殿外走入,看著崇禎皇帝站在殿中,立時走上前去,朝著崇禎皇帝行禮,“臣兵部尚書孫傳庭見過皇上,不知皇上深夜召臣來所為何事?”
孫傳庭在后世歷史中,于崇禎十五年,出任兵部侍郎,總督陜西軍事,十六年,升兵部尚書,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卻由于當時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孫傳庭無奈草率出戰,導致兵敗,而在陜西潼關戰死,《明史》稱日“傳庭死,而明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