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鹽鐵。
鐵礦集中在中原六國舊地,韓國境內。
鹽礦分為兩種,一種是六國舊地,齊國的海鹽。另一種是巴蜀之地的井鹽。
天下食鹽有三分之二出自巴蜀之地的井鹽。巴蜀井鹽有三分之二是產自川東漢中郡的井鹽群。
………………
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
偉大的李冰父子治理巴蜀20余年,除興修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外,他還十分重視井鹽的生產。
修筑水利工程耗費之巨,一個水渠能夠灌溉千畝良田,也能把一個國家的拖垮。
唯有用井鹽之暴利來修筑水利工程,才能夠支撐住都江堰這樣偉大的水利工程。
當時,巴蜀之地,只有少量露天鹽礦,產量少,食鹽質量差。
蜀郡太守李冰上書秦昭王,請統籌漢中郡、巴郡、蜀郡的三郡鹽政,用產鹽之資金,修筑水利,治都江堰,決岷江之水,以灌數郡良田。
秦昭王允之。
李冰用五年時間組織人民開鑿鹽井、鹽溉。最深至地下三十丈,年產數十萬斤井鹽。
這些鹽井、鹽溉屬于大口淺井。不但能開采自然鹽泉、鹽巖所標示的地下鹽鹵,而且能開采沒有自然鹽泉標示的地下優質鹽鹵。
這讓巴蜀之地的井鹽,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都碾壓齊魯之地的海鹽。
巴蜀之地成為內陸最重要的產鹽區。
公元前245年,李冰病逝。百姓感其恩澤,尊為川主,厚葬于洛水章山。各郡縣豪強鄉紳出資三十萬錢在高景關和洛水之間修大王廟、二王廟,用來祭祀李冰父子。
公元前250年,漢中郡、巴郡、蜀郡的豪強鄉紳,紛紛請愿上書,允許百姓開采鹽礦,繳稅國家。
秦昭王拒絕這些豪強鄉紳的請求。
公元前260,長平之戰爆發,秦國和趙國兩軍在前線對持,展開國運之戰。
李冰留下的千里沃土,讓巴蜀之地成為大秦帝國最重要的糧倉。
可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如何將糧食運出去東川,翻過秦嶺,到達前線成為一個大問題。
面對嚴峻形勢,秦昭王同意百姓開采鹽礦,繳納三成賦稅。
此令一出,當地鄉老豪紳立刻發動鄉間百姓,運送糧草,支援前線作戰。
最終,在國力消耗戰中趙國無法支撐。
趙王臨陣換將,用銳意進取的年輕將軍趙括替代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
同時,秦國也秘密換將,把主將王龁換成殺神白起。
著名的長平決戰就此拉開序幕。
………………
長平之戰結束后的百余年,那些巴蜀之地的鄉紳土豪利用自己的當地勢力,不斷擴展自己的鹽井產業,成為富甲天下的鹽商集團。
又利用巴蜀之地的消息閉塞,對朝廷旨意陰奉陽違,無論是李斯的《督責術》,還是趙高的連坐清洗,對于巴蜀之地的影響都很小。
巴蜀之地,特別是東川的鹽商集團,已經從秦昭王時期的種子不知不覺成長為參天巨木,將整個西南官場都籠罩在其陰影之下。
現在,白澤和秦王子嬰簽訂的《咸陽條約》,嚴重損害坐擁川東鹽的鹽商們。
這些鹽商絕對不會坐以待斃。
………………………………
漢中郡的蜀王府行帳。
萬極的一個殺字讓整個屋內的氣氛將至冰點。他身上溢出來的殺機讓董翳這個沒有覺醒的普通人都能隱約看到盔甲縫隙里黑色的死氣在飄蕩擴散。
白澤解決六根二十八斤重椒鹽豬肋排,皺了皺眉頭。
這個萬極已經殺戮上癮了,有點太重口味了,不知道《時空投資人》的讀者們會不會喜歡。
要知道。自從上次的黃金推薦票之后,無論是人氣,還是推薦票都沒有增加,更不要說什么打賞,月票之類的了。
有的時候白澤不禁會想,是不是萬極在咸陽的事情做的有點過火了。畢竟不是所有讀者都喜歡血腥暴虐的重口味。
“這個食鹽有這么重要嗎?要不算了。我們就想把咸陽鋼鐵公司,還有切克利中央銀行辦好。”白澤說道。
“不行!”在旁邊一直用家庭魔法添酒倒水的切克利,如同被踩到尾巴一樣,發出尖叫聲。
“怎么了?”白澤很少看到切克利這樣情緒激動。
萬極和董翳也不解的看向切克利。在這一群人中切克利一直是和氣生財的代表人物。現在他居然起這么大反應。
切克利清了清嗓子,說道:“諸位,區區食鹽在后世看上去平淡無奇。但是,在公元前的古代,這是決定國家的生死和富強的關鍵!”
“這個時代,鹽對農業社會的價值等同于石油對21世紀工業社會的價值。”
萬極和董翳面面相覷,他們不知道這個“石油”是什么,他們看向白澤。
白澤有點不敢相信,看著切克利說道:“相當于工業社會的石油?有這么重要嗎?”
“當然,甚至比石油還要重要。”切克利尖聲說道。
“……?”
………………
從一萬多年前人類發明農業后,人們的生活方式從狩獵逐漸轉變為農耕,糧食中缺少鹽,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通過動物來補充鹽,轉變為尋找含鹽的礦物質。
而通過在食物中加鹽,每天攝入少量鹽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大部分食品消費中又都伴隨著鹽的消費。
在古代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里,一個人要滿足溫飽需求,大部分可以靠自己來解決,但唯獨鹽很難靠自己解決,必須依賴外來的供應。
吃飯缺了鹽就像汽車沒了油。
而且,食鹽在古代不僅僅是人體的石油,還是遠古冰箱的存在。
………………
鹽是保存菜、肉、魚、奶的最重要的防腐原料。
因為這些食物容易腐爛變質,不像谷類一樣可以長期保存。但如果用鹽腌成咸菜、酸菜、火腿、咸魚、奶酪制品,就可以保存數月甚至數年。
這些食物就是災荒年間的救命糧。
此外,古代的農民經常需要拿糧食去交換鹽,來制作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除了老百姓長期自用,還能夠實現遠距離的食品貿易,這相當于古代版的物流體系。
古代內陸的人吃不到海魚,但是做成咸魚就可以運往內陸。
農業地區的人吃不到北方草原的奶制品,但是用鹽可以加工成奶酪運往南方。
中原腹地的人也可以把牛肉曬成咸牛肉干運往四方。
同時,這些腌制食物也是商人長途跋涉的重要食物補給。
商業貿易因此得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