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養殖場占三畝,接近兩千平方。
“還沒問你接手后有什么打算,要是繼續搞養殖,那野雞和小羊羔可以給個成本價,你繼續喂養就行了,野雞再有兩個月差不多就能賣了!”
牧笛跟著楊曉在養殖場溜達了一圈,里面還有四五百只野雞,二十只小羊羔。
“以后沒打算繼續搞養殖,這邊會當成庫房使用。”牧笛說著看到楊曉的臉色變化,繼續道:“野雞和小羊羔可以給我留下。”
過幾天招聘到人員,順便喂養一下也不太費勁,剛才在倉庫看到還有很多的玉米粒。
野雞留著送人或者自己吃也不錯,二十只小羊羔到過年也就能吃了。
楊曉聞言,臉色恢復了正常,道:“嗯,場地租賃一年按照兩萬算吧,水電費不包括在內,不過院子里有口井,不用交多少水費,電費要稍微多一點。”
一年兩萬倒是不貴,畢竟面積和設施在那里放著,雖然牧笛以后用不著。
“那雞和羊?”
“野雞還有兩個月的喂養期,倉庫的玉米都夠養一個月了,到了十月份,就會有人上門來買,一只一百二左右的價格,四五百只一個月就差不多處理完了,現在給你的話一只八十吧!
小羊羔才兩個月,一只兩百吧,你覺得怎么樣?”
楊曉說完,兩人已經走出了養殖場大門。
“可以,就按你說的吧!今天能簽的話就簽了合同吧,不過你們要在這邊多待幾天,我盡量三天內接手。”
先把定金交了,兩三天差不多能找到人了吧。
不行自己過來喂養一下也行,東西都是現成的,也不會太費事,只是打掃衛生有點拿到。
楊曉她們將養殖場搭理的很好,很干凈,在里面基本聞不到什么異味,只是雞的叫聲有點吵。
“這個沒問題,我們一時半會也不會搬走。”
來到外面楊曉她們住的地方,寫了一份出租協議,牧笛用微信轉了兩萬過去。
“對了,你有沒有認識的熟人,就是平時幫忙看看場子,喂養一下雞這樣的。”楊曉她們家就是這里的,一個連隊上應該有年齡稍微大一點的人。
楊曉道:“我可以幫你聯系一下。”
“謝謝,盡量聯系穩重靠譜一點的,待遇方面不是問題。”
……
離開楊曉家,牧笛開車又向市里趕去,這會店里都快下班了。
而且哈林也開始不停的給他發送視頻通話請求,牧笛拒絕了兩三次,這家伙就沒完沒了的繼續發送。
就在牧笛趕往店里的時候。
正在卸貨的呂鴻鵬和剛從烏市回來的張國偉在庫房門口相遇。
老張看清楚庫房門口的一道身影時,不由驚訝的問道:“我去,老呂,你這么在這里?”
“你怎么也來了?”呂鴻鵬心里也是很驚訝。
“我?我真正的自由了,剛在石城開了分公司,準備跟著老牧大干一場了。”
張國偉說著來到庫房里面,坐在椅子上接著道:“老呂,趁著老牧廠子還沒開起來,好好干,要不然等廠子開起來,估計就不會從你這邊進貨了。”
張國偉說完,給自己起身泡了一杯茶。
“老牧真的要開廠子?”這會呂鴻鵬緩過神來了,不由問道。
上次同學聚會時,牧笛就說過,再加上后面牧笛開始在他這里打量進貨,就沒有放在心上,以為是開玩笑來著。
張國偉老神自在的喝了一茶,撇撇嘴道:“肯定真的啊,要不然我怎么可能回來石城,而且差點被我老子收拾一頓。”
呂鴻鵬從這兩次的送貨中嘗到了甜頭,心里暗自盤算一番,牧笛廠子開起來最多也只有半年時間,中途不出意外,那自己差不多還能賺接近千萬……
接近千萬!
雖然能頂的上自己家廠子幾年的純利潤了,但是嘗過了葷腥味,再讓他去吃素,那是萬萬不能的,心里不由升起了擔憂。
“老呂,老牧現在時來運轉了,我們倆跟他的關系最好……”
牧笛的情況他知道,但是突然開始發跡,肯定是撞大運跟對人了。
上次牧笛說過他研究出了牛逼哄哄的無線充電寶,他是不信的,但從現在牧笛的動作來看,應該是有人真的研究出來了,而且牧笛能和人家搭上關系。
他和呂鴻鵬兩人家庭條件都不錯,不說大富大貴一輩子,小富小貴還是沒問題的。
“嗯。”呂鴻鵬呼出一口氣,應了一聲,給自己也倒了一杯茶,老張的意思他懂,只是心里落差太大了。
……
牧笛來到店里的時候已經七點十分,但是大家都沒有走,還在店里等著他。
“辛苦了,大家收拾完了該下班的下班。”看到大家都收拾好了,就等著自己點頭。
“今天比昨天稍微好點,營業額70萬。”打發走店員,鄭娟拿著賬本對著牧笛微笑的說道。
“哦?不錯。”他還以為會比昨天少,問了怕打擊到大家,所以沒問,沒想到會比昨天多兩萬的營業額。
說著牧笛又道:“這幾天準備開學了,可能會比平時稍微好一點,繼續保持吧!貨還有吧!”
鄭娟連忙道:“有的,按照這兩天的情況,還能堅持四五天時間。”
牧笛點了點頭道:“那就好,根據每天的情況做一下統計,記得提前兩三天讓總部發貨。
對了,中午給你說的招聘的事?”
“已經聯系過了,明天早上就能見報,只是我們聯系的有點完,排班可能排在最后面了。”
“這個沒有問題,多打幾期,雖然打廣告招聘四個人,能多點最好了……”
說著牧笛將自己在南區投資建廠的事大概給鄭娟說了一下。
最后才道:“情況大概就是這樣,這次招聘大概在百人左右,其中管理型人才通過獵頭公司來招聘吧!
技術人才盡量和石城科技大學接洽,這邊每年應屆畢業生有兩三千,我們盡量留一點吧,讓他們作為我們的人才儲備。”
石城科技大學每年應屆畢業生大多都會回內地發展,能留在本地的學生,大部分還是本地學生,樓蘭也沒有幾家高科技技術公司,吸引不了尖端的技術型人才,所以,技術型人才的儲備一直是樓蘭的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