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就是盧植的這個“八策”
就以劉辯如今對靈帝的了解,雖然不多,但也知道那是不可能同意的。就是自己也不會同意。
一、用良:讓州郡核舉賢良,隨才任用。
初衷是好的,但是不了解靈帝的內心想法,靈帝早就不再相信士族。還讓他們舉薦人才?就以如今的情況,不管怎么舉薦,都是他們自己人。如今太學人滿為患,那不還是他們士族舉薦的人?鴻都門學基本建好,漢靈帝劉宏想以此和太學分庭抗禮。
二、原禁:對黨錮之人多加赦宥。
靈帝對黨人深惡痛絕,怎么可能。
三、御癘:安葬無罪被害的宋皇后的親屬。
這是靈帝家事,總不能讓靈帝承認宋皇后是自己冤枉的吧?
四、備寇:優待侯王之家,以防變亂。
身為帝王,最忌憚的就是同宗王室,因為靈帝就是被竇氏挑選為皇帝的,這讓他本能的就對皇室宗親充滿戒備。再說漢靈帝現在都快吃不上飯了。肯定會想:我困難的時候,怎么不見這些人呢?
五、修體:征召如鄭玄之類的有才德之人。
都知道你和鄭玄同門,我最忌諱的就是朋黨,你推舉同門,是什么意思?再說漢靈帝劉宏不是穿越者,他不可能知道盧植是善是惡、是忠是奸。在這種情況下,還是直接否決才是最好的選擇。
六、尊堯:按時對郡守刺史進行考績。
這個還有點道理,不過就算是考核不合格,我用誰?不還是他們的人。再說派誰去考核才是重點,漢靈帝現在無人可派。
七、御下:杜絕設宴請托之類的惡習,責成有關部門辦好薦賢之事。
這個不說了,怎么杜絕,時代發展到今天都不可能杜絕的,更不要說東漢末年了。還有就是:誰人薦賢?
八、散利:建議劉宏不再蓄積私財。
呵呵……對于愛財如命,可是又整日缺錢,都快要去賣官了的漢靈帝,這怎么可能。
這“八策”基本指出了當時社會的弊病,但是沒有解決之策,基本就是空談。如果下一道圣旨就可以解決,那天下也不會亂了。往往都是這樣,特別是王朝末年,暴露出來的問題太多,這個時候,發現問題已經變得不重要了,能解決問題的人,才是帝王所需要的。因為漢靈帝自己都知道這些問題,只是沒辦法解決,所以他現在最需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人。
劉辯開口對盧植道:
“盧公,當年你上書,陳說政要,提出八策。可謂深知天下亂象之癥結所在,不知可有解決之法?”
盧植沉默,滿臉慚愧的拱手道:
“陛下,臣如今也沒有很好的應對之策。真是愧對先帝,愧對陛下啊!”
劉辯微微一笑,安慰道:
“盧公,不必如此,!若事情這么容易解決,早天下太平了,盧公能提出這些弊病,已經是見識卓絕。可見盧公,心系蒼生,心系社稷。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盧公不必介懷。”
安慰盧植之后,劉辯又對趙忠道:
“趙忠,不知西園府庫中,還有多少銀錢?”
趙忠道:
“陛下,應該還有不到十億錢吧!”
劉辯臉色一變。心里想道:你們收取一些零頭加上官員的賄賂,都有四十億,如今西園府庫怎么才這么一點錢。
趙忠看到劉辯的表情,不等劉辯提問就趕緊道:
“陛下,這些年先帝西園府庫中,共得錢數百億,然而這些年,災情不斷,叛亂四起,所用之錢皆出于西園。所以……”
劉辯這時臉色才好轉一些。也就不在糾結這個問題,問趙忠道:
“父皇當初建立鴻都門學的初衷是什么?”
問這個問題,就是為了讓盧植、荀攸和曹操聽的,因為劉辯雖然知道一些,但是不全面,也想聽聽十常侍的說法。
這時張讓道:
“陛下,這個奴才和李巡有參與,還是老奴說吧!”
劉辯點點頭,表示同意。
“先帝建造熹平石經,名義上是為了校正《五經》實際上是想讓天下所有人都有學習的機會,包括寒門子弟,因為這個是公開的。官吏必須學習《五經》,歷朝王公大臣,莫不是精通《五經》。而士族壟斷學問,寒門很難學到。因此寒門子弟根本沒有入朝為官的機會。先帝此舉不但校正了《五經》,更改了很多原來不是很統一的地方,還能給很多寒門有識之士學習的機會。
而鴻都門學,是在熹平石經建好,又過了三年以后才開始設立的,先帝當時想的是可以以此來對抗太學,因為太學基本都是士族子弟。太學生好清議,而無實干才能,很多大臣都因為得罪太學生,而多受非議。當時可謂是“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先帝深惡痛絕。鴻都門學的初衷是:對抗太學、任用寒門、掌握輿論和平衡士族。
先帝害怕提議的時候,滿朝大臣反對,所以就以發展辭、賦、書、畫的緣由,辦了這所新型學校。學生基本以寒門為主,多數是士族看不起的社會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鼎盛時,學子三千多人。先帝擇優大量任用為高官。沒想到的是,卻遭到了士族大力排擠,最終逐漸沒落。至此先帝灰心喪氣,就不在理政,所有事物大多托付我等。”
到這里基本說完了,劉辯、盧植、曹操、荀攸、王越、文興都在沉思,不知道如何評價此事,也不知道如何評價漢靈帝劉宏。因為當年鴻都門學遭到士族排斥,由于影響很大,他們是知道的。因為他們害怕靈帝將來只重鴻都門學,大力提拔鴻都門學學子,他們原來士族的地位將受到威脅,故而必須反對鴻都門學。
除了劉辯之外,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在十常侍看來,漢靈帝為了大漢可謂嘔心瀝血,最后發現所有努力全部成了泡影,以致最后灰心喪氣,才導致后來的昏庸無能、安于享樂。
曹操、荀攸心中想的卻是:寒門確實也有人才,不過現在天下人才還是出于士族,不用士人,不管靈帝如何英明睿智,也沒有辦法。如今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即使有幾個寒門子弟,也興不起大浪,最后還是要選擇士人。
文興、王越只是感慨:原來靈帝還有這樣的一面啊!以前怎么沒有發現呢?
反而盧植想的最多,由于局限性,他首先想到的是:如果真的能把鴻都門學辦好,不受士族抵制,天下又多一個選才之路,到時候鴻都門學和太學一起培養賢才。時間久了,自然能看出孰優孰劣,如果可以,就把鴻都門學建立于整個大漢,和現在郡學一樣,一起選拔人才,在通過考核,擇優任用為官吏。有競爭才有動力,到時候天下人才輩出,各司其職,豈不天下太平。
其次想到的就是“黨人”,以前他認為這些人,關心國事,頗有才能。如今看來,多是議論他人是非,空談國家政治。出事了指責他人過失,卻沒有一個解決國家痹癥的方法。實是“清談”,毫無用處。真正的有識之士要不為官執政一方,要不安心研究學問,開府授課,那有功夫在后邊議論他人。
還有想到的就是劉辯,他現在最想弄明白劉辯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今天讓大家來這里談論“賣官鬻爵”“鴻都門學”的目的是什么?
想到這里抬頭看向了劉辯,其他人也都想弄明白,劉辯今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