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看完手中的信箋,然后把信箋遞給李碧云,李碧云接過信箋,展開看去,只見上面寫道:狄仁杰狄大人被來俊臣陷害,僥幸無事,為避洛陽亂局,請求辭官,武則天不允。遂請降官,任彭澤縣令。離去之時百官相送,場面頗大,某料定武必不容狄大人,半路定有殺手伏殺,狄大人忠心為國,還請前往營救。信箋之上并無落款,也不知是誰人所寫。
李碧云看向道衍,道衍苦笑一聲:“李師兄別看我,我也不知道這是誰人所寫。”
李碧云用社稷扇敲了敲自己的額頭:“怪哉,怪哉。”
“這信箋之上所寫的,我們是該信還是不該信。”
李碧云又仔細看了一遍信箋內容:“信箋所寫之事想來不假,這么大的事情,我們只要用心調查,就會有明確的結果,此人犯不上編造一個容易調查的謊言。”
道衍一想也對:“既然如此,那我就走上一遭,狄大人乃是尊李一系官員的代表人物,若是狄大人出現什么意外,武則天一系的官員氣焰會更加猖獗。”
李碧云點點頭:“如今邢師弟跟孫師叔還未返回,就只有勞煩道衍師弟跑一趟了。此行萬分小心,揚州這里有我在,你大可放心。”
道衍笑道:“師弟我本就不善言辭,只是會些武道玄功,李師兄胸有溝壑,才華極高。有李師兄在揚州,那是最好不過了,事不宜遲,師弟我就先行一步了。”
“速去速回。”
李碧云目送道衍消失在黑夜之中,手指輕輕摩擦信箋,心中暗思:以信箋的內容來看,狄大人應該剛出出洛陽不久。寫信之人必定就在洛陽之中,而且能夠接觸到這些事情。反應這么迅速,應該是個官員,或者是個有身份的人,官員的可能性比較大一些。重要的是這人還懂得這種失傳的馴獸之法,會是誰呢?
三日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這一天正是眾人約定的日子,一大早,李碧云就來到揚州城外,跟徐敬業匯合在一起。今天李碧云的主要任務就是跟在徐敬業的身邊,以防突發狀況。
徐敬業看到李碧云一人前來,不禁有些奇怪:“怎么不見道衍兄?”
李碧云回道:“道衍師弟臨時有急事,已經離開揚州了。”
徐敬業略微有些不滿,如此緊要關頭,道衍卻突然離開,讓徐敬業產生對方不太尊重這件大事的感覺。
不過道衍跟李碧云都不是徐敬業的手下,徐敬業也不好發作,只是淡淡道:“原來如此,事關重大,有勞李兄臨時充當我的護衛了。”
李碧云接過護衛的衣物,來到一間僻靜的房間換上,混入徐敬業的家將當中,跟著徐敬業緩緩走向揚州城。
行至半途,與監察御史薛仲璋匯合,雙方匯成一股,高舉武則天令旗,浩浩蕩蕩的走向揚州城。
一行人來到刺史府前,早有人將此事稟告了此時代掌揚州的長史湯尤偉。湯尤偉不敢怠慢,與一眾官員等候在刺史府前。待徐敬業一行走近,湯尤偉快走幾步:“不知上官到來,有失遠迎,失禮,失禮啊。”
徐敬業一行紛紛下馬,薛仲璋上前一步:“本官乃是監察御史薛仲璋,奉命巡視揚州,體察民情。而這位乃是開國名將徐世勣徐大人之孫,英國公徐敬業徐大人。奉命任揚州刺史,有武皇制書在此,諸位大人,接制書吧。”
湯尤偉等官員正了正官服,肅立在一旁,薛仲璋打開偽造的制書,讀道:“門下,自武皇登基以來,天下承平,四海安逸。揚州刺史空缺已久,多有不便,更不可久之。今徐敬業文武雙全,國之棟梁,有若鹽梅。特令徐敬業任揚州刺史,統籌揚州大小事務,其弟徐敬猷任壯武將軍,領揚州兵事。敕。長壽元年五月初五下。”
在場官員,不論大小,皆肅然高呼:“武皇圣安。”
徐敬業沖各位揚州官員和藹笑道:“接下來徐某就要跟各位同僚在一起共事了,還請各位同僚鼎力相助,共同為國效力啊。”
眾多官員連稱一定配合。只有湯尤偉心中很是郁悶:為了這揚州刺史,自己不惜投靠武皇一系,暗中賄賂來俊臣,希望來俊臣偉替自己美言幾句。
湯尤偉已經想得很清楚了,自己已經蹉跎了這么多年,還有多少年可以等待?只要能升官發財,榮華富貴,做人上人,縱然被世人唾罵又如何。
本以為這揚州刺史,自己是十拿九穩,卻被人截胡了,不管是誰都會郁悶,湯尤偉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制書會是偽造的。
專門的官員正在驗證徐敬業、徐敬猷、薛仲璋三人偽造的敕牒(官員的委任狀)與官照(相當于現代社會的身份證)。徐敬業與揚州官員先行一步,進入刺史府中,靜待驗證結果。
徐敬業氣定神閑,坐在主位之上,那幾個驗證的官員已經被收買了,而不肯配合的官員,也被李碧云暗中殺害。這幾樁命案,現在揚州城中還是人心惶惶。徐敬業耐心的跟揚州官員們打著哈哈,說著沒有營養的話語。
不一會兒驗證的官員就來上報,確認無誤。聽到這個消息,揚州官員的笑臉更加熱切,大廳之中頓時陷入了一片奉承之中。見一切如計劃一般順利,李碧云暗中松了一口氣。
事已至此,無法改變,湯尤偉也收拾好心情,笑著提議:“路途遙遠,徐大人車馬勞頓,染有風塵。我等已經略備薄酒,為大人接風洗塵,還請大人賞臉參加。”
這是常例,徐敬業不好拒絕,笑著應了下來。
酒宴之上,徐敬業與眾多官員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好不熱鬧。而李碧云獨自來到揚州案卷之地,守衛案卷的差役知道這是新上任刺史大人身邊的人,不敢阻攔,任由李碧云進去翻看案卷。
李碧云此行的目的其一是看看有沒有尊李一系官員被陷害入獄,先記下來,起事之時解救。其二就是那些秋后問斬的死囚,若運用得當,起事之時也是一翻助力。

狡獪
圣旨是宋朝開始啟用的,唐朝一般被稱為“敕旨”。也被稱為詔書、詔令、制詔。唐朝的敕旨,一般分為兩類,一種叫制書,專門處理重要事務。另一種叫敕書,處理的是各種日常政務 官員任命這里,我實在能力有限,只能這樣寫了,各位大佬不要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