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德由時春生介紹,進了紗緞小學上三年級,這是由絲織行業公會辦的義學,培植行業中的貧寒子弟,所以是免費的,
吳蓉芬在謝衙前的一所高等小學上五年級。
兩人每天上學都要路過香煙繚繞的“天妃娘娘宮”,天后是媽祖,早在宋代蘇州民間就有祭祀習俗。
媽祖廟屬道教,蓉芬感到無比神秘。她覺得道教的清凈無為,心靈虛寂、天人合一、順其自然,很有道理。
蘇州的廟很多,蓉芬讀的小學是由廟宇的大殿和裙房改成的,學校不大,但很古樸,還有兩棵古老的銀杏樹。
學校的教學質量高,是百年名校。
蓉芬說該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學校有學生自治的特色。
童子軍穿著統一的服裝,腰間別著小洋棍,戴著白手套,打著掛在胸前的小洋鼓,生氣勃勃地每日兩次,準點列隊巡邏。
平時由他們維持著學校的秩序,包括門衛的工作。
蓉芬原先在上海加入過童子軍,是否要轉關系等事,寫信給上海菊田公公的兒子陸連生討教過。因為陸連生是在學校搞教學的。
連生的親生父親是做裁縫的,和菊田家住在蘇州同一條街上。因為家窮兒子多,連生一生下來,就送給了沒有子女的菊田夫婦。
蓉芬加入了校童子軍。梳著銅鼓頭,齊眉的留海,短頭發,愛笑的園園臉上,有一雙明亮的大眼晴;戴著綠領帶,穿著月白色,下擺園弧的短寬袖上衣,下身是黑色短裙,長統白襪,方口黑鞋;本來美麗,活潑的她,顯得更可愛了。
學校有小商店,店長、進貨、售貨、會計都由學生擔當。
設有小錢莊,學生自由存進小銅板,有微息,到學期結束或平時想用錢時,可隨時取出。
還有小圖書館。蓉芬剛來,就被學生們推選為圖書館館長,認為她是從上海來的,見多識廣,且待人友善熱情,對工作負責。
課后,蓉芬總在這兩間房間里為學生們服務。學生可借一定數量的圖書帶回家看,但要求按時歸回。
蓉芬和時歡歡是表姐妹,蓉芬比她小三個月。兩人是同班同學,又住在同一個屋檐下,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好玩伴。
歡歡是時家的小姐,每天上學和中午回家吃飯,都由黃包車接送。此車是時家包年的。
蓉芬是走路,吃午飯回家吃,一天從學校到家,住返兩次。
蓉芬盼望下雨,因為說好了,下雨天她可以坐歡歡的黃包車,一起由車夫同車拉回,叧外給她也送份午飯。
歡歡家的飯菜是由廚師燒的,當然好吃。蓉芬最愛吃的是菜花塘鯉魚、醃篤鮮、莼菜銀魚……
下雨天放學后,蓉芬和歡歡坐在同一輛黃包車里,聽著拉桿上的鈴鐺,“滴鈴”、“滴鈴”地響著,聽著打在頂篷和油布簾子上的雨點聲,蓉芬享受著片刻的寧靜和美好。
車夫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光腳穿著草鞋,邁開雙腿,飛奔向前。
這點路要是蓉芬自已走,要走很久。
一會兒,車夫喊道:“到家了”。蓉芬和歡歡從車上跳下來。
兩人徑直進門,穿過紫羅棚、出租屋,到前面花園的花廳里。坐在八仙桌旁,做起功課來。
做完算術題,對了答案。然后互相背書。
兩人都很用功,成績都好,蓉芬比歡歡更好。蓉芬覺得,因為窮,只有讀書才有出路,是主動要學。
在教室里,跟別的班不同,用紅色、橙色、黃色、黑色布條,來區分學生們的表現。
一排排豎拉的繩子對準座位,把該得的顏色布條懸掛到各人的頭頂上。
紅色表現最好,黑色最差,中間是橙色和黃色。
蓉芬有次做錯了什么,被掛了黑條,她感到這比“表現”貼在墻上,更令人難堪。
每過一個星期,根據各人的表現更換布條顏色。
站在講臺上,一眼望下去,教室里像掛滿了彩旗。
蓉芬驚訝,有個別老師用戒尺打學生手心,這在上海的學校里是絕對不允許的。
教室一側的墻上,開有一個窗口,在隔壁休息的上課老師,可從小窗看到教室里的動靜。
表現不好,成績不好,都會被叫去。讓你手心攤開、繃緊,平放到桌子的一角,老師舉起紅木實心戒尺狠狠地打下來。
蓉芬見過老師打一位同學,還腳一跺、牙齒咬緊,嘴角一抽,看著都害怕。
亦德在他的學校里被打過一次。
是替通宵趕活又病了的母親,給作坊送經線,誤了兩節課。他要強,沒給老師解釋原因。
語文老師,沒讓他在門外罰站,也沒讓他在前面的墻角“立壁角”。
被允許進入教室的他,忐忑不安地坐到位子上,思想走神,老師講的課,一句都沒聽進去。
到了自修課,級任老師一臉嚴肅地踏進教室,喊著:“吳亦德,到辦公室來一趟。”
老師一手拿著戒尺,一手按住亦德的左手防止手心縮回。第一板子下來,亦德痛得大叫一聲。
他被打了二十板子,老師說:“只有痛了,你才能記往教訓”。“我打你是為了你好。”
看著手心皮膚滲血,手馬上腫起來,慶官硬是沒哭。
小王家巷在北寺塔那里。
北寺塔位于蘇州古城北面,是三國東吳時期,孫權為母親建造的,又叫報恩寺塔,是著名的江南千年古剎之一。
北寺塔及寺廟占地大,很安靜,樹木郁郁蔥蔥,是蓉芬和亦德放學后常去的地方。家里居住條件差,這里成了學習和玩的好地方,
看書累了,兩人比賽爬塔。高塔八角九層,共76米,順著木梯登頂后,可俯瞰蘇州城全景,可遠眺城外田園風光。
過了兩年,到了美芬上學年齡,家里的經濟亦發困難,依琴硬是擠出錢來供她上學。
美芬不喜歡讀書,去學校沒多久就逃回來,說什么也不去了。
依琴問原因,她說:“上課枯燥無味,我對學習半點興趣也沒有;我愛自由,在課堂上坐不住,一做小動作就被老師訓斥;沒好朋友,孤獨。”
依琴知道學習文化的重要,苦口婆心勸不醒美芬,只好由她。
她愛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從不打罵強迫孩子聽話。
孩子還小,任性不懂事往往選擇錯誤。
美芬只有小學二年級的文化程度。后來怪蓉芬:“阿姐,那時候你只顧自己拼命念書不管我,你怎么不把我拉進學校去。”
蓉芬叫屈道:“你忘了,你自己不肯去,大家不管怎么拉你去讀書,也拉不動。”
美芬的興趣是做女紅,心靈手巧。那次在上海辭別家宴上,和金桂女兒玩過的大洋娃娃,她憑記憶縫制了一個,做得像買來的。
她的性格和脾氣跟依琴一樣好。
人漂亮,又聰明勤快,做家務是一流的。
從“小不點”開始就成了依琴做工和生活中的好幫手,無私地和依琴一起支撐這個搖搖欲墜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