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的不是沒有道理,跑到人家地盤上打仗,自然不能和別人搞持久戰,人家可是超級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土的,是占盡了地利之便。
自己是個二道子,又千里奔襲過來的,這場戰斗最好速戰速決,在瓦刺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把瓦刺拖到戰爭的泥潭,用戰術和速度干點瓦刺。
當晚明軍中五十多位將領參加了這次軍事會議,落定了三路大軍的行動路線。
鐵鉉為東路軍,率領十萬河北與東北三司的聯軍,從開平衛一路向西北開去,抵達臚朐河,如果戰事順利的話,最終將抵達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在忽蘭忽失溫駐扎后,讓瓦刺如鯁在喉,再也不敢派遣大批部隊南下。若是瓦刺敢派大軍南下,鐵鉉就抄他們的后路。
竇平率領祅爾都司的留守軍,再加上西北諸王的護衛為西路軍,(只是這些護衛早已經無償戍守邊塞多年,算得上正規軍了,只是名義上還屬于西北藩王,他們的軍餉由朝廷補給藩王的俸祿里扣。那些俸祿,也是藩王自己封地里的稅收)又加上燕王支援的一萬燕軍,如今也是十萬之眾。
西路軍的目標是蒙古西部的湖泊,順張掖河出居延海,再向北達到哈臘烏斯湖、吉爾吉斯湖、烏布蘇諾爾湖,將這些湖泊控制在明軍的手里后,再順著金山朝鄂畢河流域前進,在鄂畢河與瓦刺的屬國“帖良古惕”對持。
中路軍由莫然親自率領,里面有精銳騎兵六萬,久經沙場的老兵四萬。僅僅只有兩萬新兵和三千女兵屬于戰力值較低的部隊。
東路和西路軍都是在配合中路軍進攻,中路軍先隨東路軍出師忽蘭忽失溫,然后再進軍阿只里海子(今天的庫蘇泊),然后再轉道進攻北海(貝加爾湖)的“不里牙惕部落”,滅掉這個瓦刺屬國后,在向西滅掉瓦刺的另一個附屬國“乞兒吉思部落”然后就與西路軍從東南兩面包圍“帖良古惕部落”逼迫瓦刺在這里進行大決戰。
到那時候,瓦刺肯定會為了最后一片疆土,會不遺余力的和大明撕逼。
計劃最終經過反復甄選,落定為東路軍和西路軍先行,用來引開瓦刺的注意力后,中路軍再強行出擊,其他攻擊目標不做改變。
隨著加急的快馬把戰略決策送向開平衛和甘州衛的時候,莫然又為了北征的方便快捷,把御駕牽涉到朔州城里,在河套附近的莫然,只要探索的騎兵一回來,就立馬出征瓦刺。
另外遠在遼陽的未相如送來了一百五十多萬兩白銀,作為自己的賠罪禮,傾盡自己所有的家產做軍資,祝莫然帝北征大勝。
僅僅八天后,在忽蘭忽失溫探索的輕騎兵就回來了,又過了三天在抗愛山周圍探索的輕騎兵也回來了。
根據這些騎兵的探索,這兩個地區都沒有見到大隊的瓦刺軍隊,只有少量的瓦刺留守人員,也只有忽蘭忽失溫附近有著數萬的瓦刺人,剩下的就是蒙古其他部落的子民,一些跟著探索隊的鎮江新軍把所見所聞畫成一幅幅行軍地圖,關卡要塞都標注在地圖上,一清二楚的標注,讓人看的簡單易懂,上面還寫著看到的游牧的種族以及領頭人物,這些細節的標注,要多虧那些會蒙古語的邊塞駐軍。
既然萬事俱備,那么莫然就下令軍隊出征,十二萬明軍傾巢而出,他們分成四個部分,在周常、魏旭、仡盧羅、楊箕的帶領下,翻越瀚海沙漠后,在忽蘭忽失溫與鐵鉉等人會師。
莫然作為九五之尊雖然上了前線,但還是被各位將軍和隨行文官挽留在朔州城,莫然只好讓手下各位將軍全數出擊。
大軍開拔走后,如今朔州城里只有三千女兵和二千多皇宮侍衛,另外還有堆積如山的軍械物資,莫然就靜坐在府衙上等待著明軍第一時刻傳來消息。
按照約定每隔一天,明軍都會派遣一批輕騎兵往朔州城傳遞消息,前七天基本上都是回復一些毫無價值的事情,瀚海的沙漠的多變,晝夜溫差的變化極大,盡管做了萬全的準備,還是有個位數的士兵倒在了沙漠之中。
一直到第五天的輕騎兵帶回來了中路軍到達忽蘭忽失溫的消息,在中路軍到達之前,張鄴已經攻占忽蘭忽失溫的東邊的屏障“康哈里孩”(今三峽口)。到中路大軍到達的時候,瓦刺兵自知不敵,急忙撤出忽蘭忽失溫,兩路大軍本想吃掉這股瓦刺兵,可是瓦刺兵逃的太快,只斬了瓦刺兩千多人,讓他們逃走了七八千。
占領了忽蘭忽失溫后,中路軍繼續向阿只里海子進軍,東路軍則駐扎在忽蘭忽失溫,若是瓦刺敢去大明北境搞偷襲,東路軍會很樂意的在瓦刺背后來一刀。
在東路軍和中路軍獲得一次又一次勝利的時候,西路軍也傳來了勝利的消息,西路軍已經出居延海,根據輕騎兵偵查的消息,抗愛山和金山之間有兩萬多瓦刺人活躍。西路軍為此布置了一個巨型的口袋。
用了三天時間,把抗愛山和金山(今阿爾泰山)之間的瓦刺兵全部驅逐到扎卜罕河(現在叫扎布罕河),竇平親自帶隊殺進敵軍陣營,與瓦刺兵激戰兩天一夜。
這些時間讓西路軍從扎布罕河東面、南面、西面布置好了包圍圈,十萬西路軍把這兩萬瓦刺兵全數圍困,三天激戰后兩萬瓦刺兵幾乎全部戰死,只有三千多人泅過扎布罕河,向西北方向逃去。
看到逃走的瓦刺兵,竇平上書分析,瓦刺的主力十有八九在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