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看看這些魚夠沒夠?”
陳昊指著面前那二百多斤的魚對老祖母說道。
這個時候,部落的男女老少都圍在大樹底下,一個個呆呆地看著那堆魚,那么多的魚,媧氏部落可是從來沒有過的。
而老祖母也是相當驚愕,激動地看著這些魚久久不能平靜。
陳昊想了想,撿起那條半斤重的魚,并給老祖母說了今日遇到渾沌氏人的事情,還說了渾沌氏族如何用這條魚羞辱媧氏,以及招攬那些去捕魚的媧氏男人的事情。
老祖聞言,臉色微變,接過了陳昊手中的那條魚,想了想,便看向陳昊,用教育人的口吻說道:“昊!我們媧氏部落雖然不夠石頭,但是不能說假話,也不能打人,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能拿;要好好捕魚采集,做一個對部落有用的人。”
“太,沒有說假話,也沒有打人啊,這魚是他們送給我們的,我都跟他們說了我不要的啦,是他們強行塞給我的。”陳昊也是沒想到老祖母如此啰嗦,這老祖母還是有一定智慧的,竟然還教育起做人的道理。
老祖母也沒再說什么,吩咐部落人將這些魚刨開肚子,挖掉內臟洗干凈。
由于魚太多了,所以要發動全部落的人過來處理這些魚。
大家在菜園旁邊的溪流的旁邊,將魚處理干凈,就放到藤籃里裝好,而陳昊和風里希也趕著過來幫忙殺魚,畢竟這些可是新鮮的魚,現在天氣炎熱,要是不盡快處理好這些魚,這些魚就會變壞了,魚壞了,就不能送給栗陸氏了。
大家為了處理這些魚,連下午的采集工作都沒去。
陳昊跟風里希二人正在殺魚,就有幾個部落男人笑呵呵地蹲過來,道“昊,我們想再修一個菜園。”
“菜園?”陳昊隨即站了起來,看向菜園那邊。
那菜園已經開墾完了,確實雖然進行擴建,這處近溪流,也是河流沖積起來的細軟的土,將來沿著這條溪流一直開墾到大河那邊也是完全可以的。
陳昊在心中大致地規劃了一下,也覺得擴建菜園是合理的,將來不但要開墾菜園,還要開墾種糧食的地。
不過,現在還在處理魚,所以陳昊就讓這些男人先去處理好魚,再說其他的事情。
眾人將這些魚殺好了,就搬回部落。
老祖母就將魚分給每一個火塘去熏魚,其實可以用鹽腌制一下再進行晾干的,不過,部落只有鹽果,而且數量不多,經不起這般浪費。
現在還有時間,熏魚的事情就交給女人去做。
部落一共有十三戶人,一共四十八口人,其中有兩戶是老祖母和巫之類的老人,一戶是藤嫂和兩個傻兒子組成的單親家庭,所謂的戶,就是在同一間房子里住一起的人。
不過,部落為了方便養育孩子,通常都會一夫一妻地住在一起,其中這并不是真正的一夫一妻,這沒有嚴明的夫妻關系,夫妻雙方隨時都可以去跟別的不同氏的人進行交合,只要雙方愿意,就算死了丈夫的女人一樣可以跟其他男人交合,陸叔和藤嫂就是這樣的關系,這就是對偶婚,一種比舊石器時代的群婚制更先進的一種婚姻制度。
現在,站在陳昊面前的有十九個男人,這是包括老人和一些超過十歲又沒成年的孩子,有些是一家人的,也有一些是原本沒有種地的那戶人,比如那些老人和修石器的石叔。
可是,陳昊卻發現,這十九個男人中,只有十二把石錛和十三把骨耜,另外還有十把綁著長棍的石刀,這些工具便是部落現在擁有的所有種地農具。(不包括之前陳昊發明的蚌殼瓢和部落人用來開荒下種的樹杈耒。)
生產工具嚴重不足,這樣肯定不行啊,連一個家庭擁有一個石錛和一把骨耜都不夠。
一個家庭至少有一對成年男女,假如這是一畝地要開挖或者要修筑菜基,只有一個石錛,就只能一個人去鋤地了,只有一個骨耜就只有一個人去鏟泥挖泥修菜基或種植。
這起碼得要人均擁有一個骨耜和石錛(鋤頭),特別是那些半大的孩子,完全可以拿著鋤頭跟父母一起鋤地的,沒有工具,這些勞動力就發揮不出來,只能去外面采更多的野菜,這樣是死循環,這肯定不行的!
如果按照每戶人擁有兩對工具(骨耜和石錛)來說,現在,部落至少還差十四把石錛和十三把骨耜!
石錛是用一個“7”字的樹枝綁上一塊扁平的石頭組成,這東西制作的難度雖然比較高,但材料容易找到。
可是,骨耜就不同,陳昊之前就研究過部落現時的骨耜,他還向部落人詢問過用什么動物的骨可以制作骨耜,原來制作骨耜的動物一般是偶蹄類動物的肩骨,也就是牛、羊、鹿等大型吃草動物,其中最好的骨是野牛的肩腫骨,因為它的表面積是最大的。
之前部落就打到四頭鹿,有八個肩骨,其中有兩塊給了老祖母用來祭祀,有兩塊是陳昊自己拿去紀錄,就剩下四塊肩骨可以造農具,這樣算起來,還差九塊肩骨。
要得到肩骨只有冒著危險近山里狩獵鹿牛了。
“看來部落想呆在水邊一直生活也是不可能的,獸皮、獸骨都是部落需要的,怪不得人類的發展和活動可以導致那么多動物滅絕了。”陳昊感慨地想著。
感慨完了,陳昊就帶著這些男人到菜園那邊開荒。
果不其然,因為生產工具不足的緣故,有很多人在砍草挖地的時候只能在一旁干瞪眼,等到要挖土修筑菜基的時候,又換了一批人在干瞪眼。
生產工具:又稱勞動工具,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來直接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物件。
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
生產力又決定了部落的發展!
人類的工具從骨石器、銅器、鐵器,所創造的文明也是隨著生產工具發展而遞增。
比如現在簡單的開墾土地,就因為骨制工具不足,搞到要花不少的人力和時間。
假如骨農具足夠,這就能節省勞動時間,或者給他們更先進的鐵農具,那么要開墾這塊地需要的人手就能減少三分一,又或者直接有一臺拖拉機,一個人就能搞定十多個人的工作量,生產出十多個人的糧食,這樣其他不同種地獲得糧食的人就能去織布、采礦、建筑等,又或者去進行學習文字、學習知識提高部落的科技文化水平,這是良性循環!
陳昊也是深深體會到這個道理了,生產工具的落后,注定部落落后,現在,煉鐵煉銅是不可能的,這需要花費部落數十個非農人員!
現在唯一能提高部落生產力的方法,便是多收集肩骨,讓部落人擁有更多的骨制農具這種生產工具,發展出穩定的農業,才能有足夠的非農人員去尋礦、制作金屬工具等的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