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貧窮鬧市無近鄰,富貴深山有遠親’。
雖說用來形容顧易家的變化有些夸張了,但是終歸還是有那么幾分道理的。
一到寒假,顧家的小院,各路拜訪的人馬便多了起來,各種理由,各種目的,各種心思,其實顧易一家人心如明鏡。
顧家,雖然笑迎八方來客,敞開著院門來者不拒,但是心中親疏遠近,早有計較,帶著淡淡的距離感。吃好,喝好,禮數周到,絕口不提其他。
有人想從顧家的小孩入手,大姐顧銘烊年紀稍大,不好糊弄,小弟銘琦一到這種時候總是被顧易帶著,五六歲的小孩也不懂什么。
本來九歲的顧易是最好的人選,奈何他們想不到的是,顧易才是這個家族中最為妖孽的人物。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顧家要發達了,這時候來攀交情,為了什么自然可想而知。
顧易態度謙和,笑容滿面,卻是油鹽不進。在顧易的序列之中,這些個叫不上名來的親戚,甚至還不如顧津南、顧津平的幾個徒弟來的可靠。
畢竟,自己家就算沒有轉機,發達之前,這些個徒弟每年春節前也會來拜訪一下自己的父母大伯,順便捎帶著些禮物年貨。不怎么之前,但是卻是一片真誠。
這樣的人,才是顧易家現在發展所需的。
寒假,節前的時間并不長,應付了幾波親戚之后,也差不多臨近了年關。
墻角已經堆滿了各式的禮品和年貨,送都送了總不能不收吧,收拾收拾,給楊杉鐵軍送了些,雖然兩人也不缺這些,但總算是顧易的一片心意。
另外,給村里的幾個叔公送了一些過去。
過年林紫還是要回家的,走的時候還從顧易家帶走了不少的鄉野特產,野菜、野味、好酒,都是城里的稀罕玩意。
在顧家待的久了,反倒是林紫有些樂不思蜀了,相比城里的高樓林立,冷冷清清,林紫如今更喜歡鄉村小屋,炊煙裊裊。
那里有有意思的見聞,好吃的早餐,優秀的閨蜜,還有那與眾不同的少年。
城里的房子,因為父親的職位,過年過節,拜訪的人也總是很多,送禮攀交情,總需要應對。
真心或是假意,總是一眼便能分辨,以往林紫總是厭惡這些人的嘴臉,獨自躲進自己的房間。
而這次她卻和自己的父親一起,接待著一個個的來人,學著顧易的模式,笑著,謙虛著,無動于衷著。
這種或許是叫做成熟的東西,惹得林鴻一陣驚訝。暗自慶幸,這次自己將林紫送到那個少年身邊學習的決定。
顧家小院內,兩家人圍著一起吃著火鍋。以前窮的時候,為了生計,可能一年到頭兩家人也坐不到一起幾次。
現在條件好了,時間也多了,有時有什么好東西了,湊到一起吃一頓,有事要商量了,湊到一起邊吃邊聊。家中老人健在,也更為喜歡這種熱鬧,辛苦了一輩子,最希望的便是子孫滿堂,膝下成群的生活。
“平湖山莊工程從拿下到現在,正式施工已經四個多月,土建部分基本完成,接下來就是市政管線、道理,景觀綠化,還有裝修部分。”
“哥,年后你的裝修材料可以準備進場了,我們裝修和市政可以同時進行。”顧津南自從做起了施工隊之后,整個人似乎都變了。
雖然生活中還是有些木訥和沉默,但只要一談起屬于他自己領域的這一塊的事情,總能自信飛揚,思維清晰。不管是對上還是對下,都有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氣魄。
這正是,一個合格的建筑匠人的氣魄,自信和擔當。
顧易偶爾能從顧津南的那些徒弟的口中聽到,自己的父親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按我說的做,做錯了,算我的!”
“好的,我準備準備。”大伯顧津平就顯得相對柔和很多。
相對于顧津南的專注,年紀稍大了一些的顧津平,更重視的是家庭和事業上的平衡,兒女的教育,脾氣有些和顧云松相似。
反而是大伯母,更專注于企業上的管理,工作上的熱情也遠遠高過大伯父。
“今年,是我們工程隊轉型的階段,順利的拿下了平湖山莊的工程,后來通過陳老板的介紹,還有林書記的介紹,現在正在談的有幾家,楊昭幾人和我們這邊的業務員正在談,已經有三四個客戶有簽訂設計合同的意向,明年重點要拿下這幾個單子。”
“我想等我們平湖山莊的工程完成,我們工程隊的名聲就能徹底打開,接下來再談設計便會輕松很多了。”
“所以,平湖山莊的建設還是需要加快步伐啊,當然要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楊艷珍放下了筷子,朝顧云松看了看。
“顧小子,好歹你還有股份呢,不說兩句點什么?”顧云松茗了口酒,沖著一邊低頭吃飯的顧易說道。
顧易聞言抬頭,發現一家子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自己的臉上,尷尬的放下了手中的雞腿,擦了擦油膩的雙手,一臉訕笑。
“我聽說今年二月份國務院發布了一條新規,取消建筑施工企業項目經理資質核準,由注冊建造師代替。”
“未來社會,隨著各種體制的完善,各行各業的專業證書必然會成為企業的必要需求。我想大伯和老爸,可以去試試,起碼先考個二建出來撐撐場面。”
“當然,最好是可以鼓勵你們的徒弟去參加,可以適當的提供經濟激勵,我們信和走的是精英路線,我希望以后隨便哪一個人,從我們信和走出去,不管去哪里,都是可以執掌一方的人物。”
“至于培訓方面,我們不是有美院的章教授嗎?讓他介紹幾個靠譜一點的老師就好了啊!”
“還有大家的學歷,如果有辦法的話,也可以提升一下,這種事情不是一年兩年能夠搞定的,早做打算。”
“該用的資源還是要用起來,人情也要適當的欠欠,才能更顯得熟絡嘛。”
“總之一路前行,證書開道。”證書、學歷這種東西越是到后面對個,人對企業,便越是重要。
只是見證了后世幾十年建筑史發展的顧易所深刻體會到的。
公司資質提升需要二建、一建,掛項目需要二建、一建,還需要認證合一,考證需要專業畢業年限,考試難度也是日益提升,內容也是日益的復雜困難,如同一部篩選機層層淘汰,層層篩選。
至于楊昭、李唐等人,顧易不僅想讓他們把建造師考了,更希望他們能把建筑師也給過了,要求不高先來個二級的,一級的慢慢來嘛。
二級可以算是登堂入室,一級便是行業棟梁,一個百年企業自然是希望擁有的棟梁越多越好。
當然,顧易也明白,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久的經營和鋪墊,但是時間還長,顧家的團隊也都還年輕不是嗎?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18-07-06/5b3ec736a06c9.jpeg)
我愛吃老酒
更新這件事情還請大家多擔待,筆者是一個苦逼的施工員,有的時候忙起來通宵值班打混凝土,實再來不及碼字,也沒精力碼字,希望大家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