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看到一個作家這樣說:寫著寫著,小說的劇情完全不受我控制,即使有大綱也沒有用。我會因為該怎樣寫而怎樣寫,而不是想怎樣寫怎樣寫。
我深有體會,當我開始寫的時候,已經偏離我的初衷有些遠了。
2015年,我高三,一個和往常一樣的普通日子,晚自習時我突然開始走神了,我有些想不通,感覺好累,高三的那段時間一度陷入悲觀的情緒里。學業、感情,生活里那些煩心事想起來都讓我苦不堪言。
此時腦海里就浮現了一個情節:“存言(那時候我想的主人公名字)進了電梯,按下了19樓。到了窗戶邊,抽完一支煙,戳滅在手臂上,毫不猶豫地縱身跳了下去。”
后來放了暑假,我兼職的工作甚是無聊,腦海里不自覺又開始完整這個故事。
就在那個暑假,一個好兄弟犯了事,我只知道要上法庭,警察也正在調查。沒想到那小伙子那天下午來找我,嚇我說他要去蹲監獄了,來和我喝這一頓餞行酒。
我信以為真,幾杯下肚心里莫名感傷。
他問我:“我不知道要待多久,在監獄里我怎么打發無聊的時間呢?”
這時我想起了我曾經構建的那個故事。便說給了他聽。
我希望他能把這個故事豐滿。
哪知后來他只是跟我開玩笑,一兩月便回來了。
我一直覺得這個故事太黑暗,而且我文筆爛,所以一直都沒有想要把他寫出來。
直到2018年5月初,這一兩月來生活著實讓人難受,我突然回憶起了高三時那種感覺,也就想起了這個故事。才決定寫出來,不論好壞,也算給自己一個交代,免得整日心心念念。
開始之后我就感覺到乏力了,越是想把情感寫得強烈,越是用很多事情和文字去修飾,就越顯得冗雜,甚至一事接著一事就開始偏離。
我只是想象著未來有一天,我把這所有的字打印出來,裝訂成一本書,自己拿著也會很有成就感。
最后,我還是編不下去了。
我甚至想過好多情節,有平淡的,比如生活的瑣事把懷言逼瘋,從一個積極的人陷入抑郁。也想過轟轟烈烈的,比如懷言輟學出去闖蕩一番,歷經打擊,不堪生活重壓而想不開而自殺。
而我一開始怎么想的呢?
我構思的故事是:
懷言抑郁,奶奶臨死前告訴他父親因為抑郁自殺,懷言想著不能重蹈父親的前轍,想要積極面對生活,卻發現刻骨子里的性格無法改變,后來母親改嫁,懷言最終抑郁而終。
如果字數能湊起一厘米厚的書的量,那我那份成就感會翻倍的。而現在我好像是為了寫小說逼著自己寫小說,我根本不是在做自己想做的那件事。
我把好多親身經歷事情,也許是真的,也許是夢到的,也許是聽別人講的,糅合在一起,改編成一個連貫的故事,而故事終止在高三我低沉的那段時日。
如今想來我幼稚了。生活果然是平平無奇的,你和我,都擺脫不了一樣的欲望。你拼命得到了一筆錢,我撿到了一筆錢,結果都是一樣的。
你說你在意的是過程,自己拼搏過,所以你瞧不起我不勞而獲。而我呢,我會嘲笑你明明可以不勞而獲,你還要拼死拼活。何必用你的三觀度量我。
我以為我在做著我喜歡的事,到了現在才覺得是在逼自己。
怪我沒有提前認清楚這件事情的本質。
開頭我提到的作家,正是一位兩年前就斷更了的作家。不排除有人因為沒有讀者,有人因為沒有時間而斷更。
但我想,有些人是因為邁出開始那一步之后,發現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
你笑過之后,有想過,你真的快樂過嗎?
高中的時候,我想成為一名作家,現在我明白了,我只是想擁有一份詩人的情懷而已。
有人跟我談過放棄,他說,不要輕易就說放棄,會養成一種習慣。
而在我看來,放棄是明智的人才會做的決定。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或者不情愿自己正在做的,那你為什么還要在這件事上浪費時間呢?
換言之,如果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想得到什么,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再苦再累,你還會考慮放棄?
我不會怪,我該怪誰呢?只怪“放棄”它是一個貶義詞。
我不知道經歷這樣的思想斗爭之后,這本書會是個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