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肱股明臣

第六十三章 周延儒出局

肱股明臣 東朝大學士 2028 2018-06-02 14:36:26

  十一月底,大雪風寒,氣溫驟降,山西恒曲到河南濟源之間一段黃河封凍成橋。

  農民軍趁官軍不備,用門板鋪在冰上再加上一層土,分三路馳馬而過。

  “快,快,后面的人給我跟緊點,不要走丟了!”

  雪夜里,黃河冰面上縱橫起數條火龍,農民軍幾部貼在一起,迅速通過了黃河,直向河南廣大平原而去。

  二日一早,農民軍抵達河南繩池縣境的馬蹄窩、野豬鼻。河南地方聞警,立即集兵前來堵截。

  首先察覺到農民軍逃出山西的是河南防河中軍袁大權,他得到手下報告,只聽得河南境出現大股匪軍,也不仔細探查,就只領了千把人倉促迎戰,結果被農民軍圍殲擊斃。

  幾日后,山西那邊的明廷重兵才察覺到農民軍的出逃,連忙集兵追趕,可為時已晚矣。

  此時的河南境內,仍如陳淵南下時所見狀況那樣,災害嚴重,饑民遍地,赤地千里。百姓對明朝政府早有不滿之心。

  農民軍進入到河南,便如龍入大海一般。短時間內裹挾大量受災民眾,實力一下子就膨脹了起來。

  河南是明帝國的腹心,軍事上是四戰之地。年前時為配合朝廷圍剿,曾調集了本地精兵北上,導致這里明政府的防御力量十分薄弱,加之文武官員們還沒有同起義軍作戰的經驗,所以農民軍一到河南,即形成了一股洶涌澎湃的洪流,以高屋建瓴之勢迅速擺脫了官軍的追擊,實現了千里躍進。

  僅僅在一個月之內,農民軍的足跡幾乎遍及河南西部各縣,接著又沖向接境的湖廣、安徽和四川。

  對于明廷來說,原先的局部問題從此變成了心腹大患。

  農民軍到達了河南以后,橫行狼、一斗谷、掃地王、滿天星等八營部眾十余萬人馬西入武關,山陽、鎮安、商南同日陷落。接著北上雒南,向陜西首府西安挺進。三邊總督洪承疇大為震驚,連忙檄調郃陽,韓城駐軍迎頭堵截。

  這路農民軍隧調頭南下,于崇禎七年正月攻克洵陽、紫陽、平利、白河。洪承疇大軍趕到時,這路農民軍已南下四川。

  另一路起義軍包抱高迎祥,李自成,馬守應,張獻忠等部,進入了盧氏山區。這里“崇山造天,牙踞趾錯”,形勢非常險要。

  當地原來就有一批由于喪失了土地,被迫違抗朝廷禁令私自開礦為生的群眾,他們被統治者斥為“礦盜”。農民軍到達之后,礦徒們積極參加,充當向導,領著農民軍由山間小路直抵內鄉,然后經鄧州,淅水南下湖廣的鄖西、上津、房縣、保康諸縣,有入無人之境。

  起義軍的凌厲攻勢,把明政府的中原腹心打得亂成一團。崇禎帝對地方上官員的毫無作為暴怒異常,同時也對當時主力招撫的朝臣感到憤恨。

  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周延儒一干人等。

  崇禎嚴厲斥責了周延儒的目光短淺,全然不顧在那之前自己其實也是心向招撫的。

  一些朝臣見皇帝有心責難周延儒,便也見風使舵,想添上一把火。

  于是,一時間彈劾攻擊周延儒的奏折紛至沓來。

  這些奏折,不止是涉及招撫的問題上,還有許多側面影射周延儒濫用職權,縱容仆從,招權納賄,為害鄉里,亂政誤國等種種罪惡,從大政方針到生活瑣細無所不包,其中也卻有其事的,也有道聽途說的,也有憑空捏造的,洋洋灑灑,真夠周延儒抵擋一氣了。

  崇禎帝早已對周延儒有了成見,對于這些指控也是將信將疑。他又作了進一步調查,還把周延儒的一個門客叫李元功的抓進了錦衣衛監獄進行拷問。

  周延儒畢竟是一位當朝首輔,又是崇禎帝一手提拔上來的,崇禎帝即使現在對他也不是全無好感,這些調查多半是在秘密進行的。

  皇帝顯然并沒有真下狠心,負責調查的錦衣衛衙門也就沒有真下實力。

  因此調查拷問了許多日子,并沒有得出什么結果,周延儒的那些罪狀大多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不過到是查出另一條無關緊要的事來:有人反應,周延儒自稱“頗有回天之力”,而且在背地里叫皇上“羲皇上人”,實屬大不敬。

  所謂“羲皇上人”就是指太古之人,但一般很少有人用這個詞。陶淵明在文章里說:“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這是一種很瀟灑的說法,或許有幾分自嘲,卻絕無貶義。狀元出身的周延儒書讀的多了,自然喜歡玩一些文字游戲,把皇上的兩個字夾在“羲皇上人”里面,作為一種代號,多半是為了好玩,并沒有什么惡意。

  但崇禎卻是一個毫無幽默感的人,覺得大臣,特別是像周延儒這樣的親近大臣,給自己起外號,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確是有大不敬的味道。于是他抓住了這一條,反復追問周延儒到底是怎么回事。

  周延儒真是有苦說不出,總不能說是為了好玩才給皇帝起個代號吧。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是支支吾吾,不肯明白回答。

  在這種情況下,他也只能依照慣例上疏乞休了,而且暫時停止入閣辦公。

  他本來還以為這并不算什么大事,希望能得到皇帝溫和的挽留,但沒想到他的第三封乞休疏卻在閣中當值的溫體仁擬了“準予休告”的旨,而且被皇帝批朱通過了。

  于是這位年輕的首輔只能回家鄉“調養”身體了。

  周延儒就這樣在一場利害之爭中敗下陣來,而且直到最后也沒有弄清楚,到底是溫體仁還是崇禎帝讓他下了臺。

  周延儒離開內閣之后,他的首輔之位自然被競爭對手溫體仁接替。

  這朝明廷的危機,各方利益都有受損,可唯有溫體仁撿了最大便宜,他在此事中一言不發,卻巧妙運用隱性的政治手腕,調控朝中的各方勢力,最終等上了首輔的寶座。

  至此之后,朝堂之上再無人是他溫首輔的對手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