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成功——人生有限,修行無限

什么是人生的最大成功?每個人的理解不盡相同。佛家講的是來世之道,但不只是講給心如死灰的人聽的。所以,南懷瑾大師曾說:不要忘了,轉世,修來世,是用今世來修的。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還是今世的德行。

修心修行永無止境

大師語錄:

一個人,真能對天道自然的法則有所認識,那么,天賦人生,已夠充實。能夠將生命原有的真實性,善加利用,因應現實的世間,就能優游余裕而知足常樂了。如果忘記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擴充欲望,希求永無止境的滿足,那么,必定會遭來無盡的苦果。

——《南懷瑾選集》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一次向惟寬禪師請教時說:“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寬說:“無上菩提者,被于身為律,說于口為法,行于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漢,在處立名,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別?”

白居易又問:“既無分別,何以修心?”

惟寬回答:“心本無損傷,云何要修?要知道無論是垢是凈,一切都不可起念!”

白居易接著問:“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凈,能無念可乎?”

惟寬回答:“如人眼睛,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烏云遮蔽天空,白云同樣遮蔽天空。”

白居易又問:“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

惟寬回答:“凡夫長無明,二乘長執著,離此無明和執著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動,不得忘,勤者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云爾!”

白居易有所領悟,之后終于成為佛教實踐的行者。

古代禪宗有許多方法能令人開悟,而且都是即興的,用一些看似簡單的小事來啟發人。當人體會到那種不假思索的、即興的一瞬間所表露出的自然態時,此一瞬間就是開悟。開悟是一種無自然、無不自然的狀態。人體會到這樣一種狀態,并把它保持下來,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將它維持下來,這就是靈性,是人生的高級境界。這種狀態說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佛家認為修煉無止境,是對一般修煉者而言。修煉到了最高級境界,實則就沒有分別,沒有高低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南懷瑾大師認為,人一旦到達高級的境界,則要一步一個臺階地走,一點一點地前進。就好像一個學生,先要讀小學,然后再上中學、上大學,最后才可能讀博士當教授,學問做得越來越好。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會立許多規矩,學生必須嚴格遵守,但到了后來,學生在學問的領域已經得心應手了,有些規矩就不用恪守了,這叫“為道日損”,又叫“有至極而歸于無”。等真正達到了大自由、大解脫、大自在的狀態,那就達到靈性的最高境界。

棒喝亦有道,悟性要啟迪

大師語錄:

所以學佛在哪里學?就在這里,要檢查自己的心理,做這一件事,說這一句話,是不是犯了“好喜乖離”?犯了這種戒,磕一萬個頭也沒用;有用啊!那是你善心磕頭得的好果報,但那筆賬是另外算的,兩筆賬不能抵消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能抵消、沖淡。人情可以沖淡,宇宙法則是不能沖淡的;就像黑暗與光明不能中和,一樣的道理。因果報應是宇宙間的天然法則,并不是迷信,也沒有人做主,天道好還。

——《藥師經的濟世觀》

佛家講棒喝,講頓悟,那么棒喝、頓悟是什么呢?

壇經記載: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二,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柱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會曰:“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會禮拜悔謝。

上述這個故事是對頓悟最好的解釋,意思是說:有一童子叫神會,是襄陽高家的兒子,十二歲時,便從玉泉寺前來參學。六祖說:“你這位善知識遠道而來,辛苦了,有將根本帶來了嗎?如果你有得到這個本心,你就是契合了你的本性,試著說出來看看。”神會說:“我以無住為本來的,能見就是主人翁。”六祖說:“你這小和尚,語無倫次亂說話。”神會反問說:“和尚你坐禪,你到底是有見或是無見?”六祖揮杖接連擊打他三下說:“我打你是痛還是不痛?”神會說:“亦痛,亦不痛。”六祖說:“我亦見,亦不見。”神會說:“怎樣是亦見亦不見呢?”六祖說:“我所說的見,是常見自我心中的過錯,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所以說‘亦見亦不見’。你所說的‘亦痛亦不痛’又是怎樣?如你不痛,就如同木石一樣無知覺;如果你是痛的,就和凡夫一樣,就生起恚恨心。你之前問我‘見不見’,是二邊,落入二邊生滅,這就不是本性。你尚不見自性,就膽敢作弄人?”神會立刻禮拜悔謝過愆。

修行中的頓悟,是修行的基礎,也是人生歷程中至關重要、不可缺少的“開竅”方式。如果人擁有了頓悟,也就擁有了悟后的修行。

有這樣一個佛教故事:

一個新羅僧新到德山禪師座下修行。德山禪師一見到他就說:“今天不許發問!”

新羅僧趨前下拜。

德山禪師說:“賞他三十棒。”

新羅僧聽完趕忙爭辯:“我并沒有出聲啊!”

德山禪師又說:“再加三十棒。”

新羅僧問:“你憑什么打我?”

德山禪師呵斥他說:“你未離開新羅之前,就該先吃三十棒了!”

這個故事以機鋒棒喝的方式,使人的精神處于“無心于事,無事于心”的狀態。古時不少禪師在接待初學者的時候,時常一言不發就當頭一棒,或大喝一聲,或“棒喝交馳”地提出問題來讓初學者回答,借以考驗其悟性,從而打破初學者本性中的執迷。因此,“棒、喝”成為佛門特有的施教方式。

《續傳燈錄》中說:“茫茫盡是覓佛漢,舉世難盡閑道人。棒喝交馳成藥忌,了忘藥忌未天真。”棒喝后來被用來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棒喝又叫當頭棒喝。如《鏡花緣》第八十四回中有:“這個笑話雖是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聽了,卻是當頭一棒,真可猛然喚醒。”

南懷瑾大師認為,當頭棒喝或棒唱在教育的方式手段上可能表現得有些過激,但其目的在于促人猛醒,其內在的基礎應該是至高的修為,也可作為反省的目的或手段。我們在這里不是宣揚“棒喝”的作用,或宣揚過于虛幻的東西,而是要告訴大家,時時啟迪一下自己的心性和靈性,不讓自己在物欲的洪流中喪失或迷失了心性,經常自省自察,在誘惑中不要忘了當頭棒喝,潔身自好,這樣才能保全自己的靈性和本心。

人生活在社會中,身處各種誘惑,如果守不住自己的底線,一旦失去了做人的本分,就可能被人拉下馬、拖下水。

靜坐常思己過,亦是大成

大師語錄:

根據我的經驗,學佛修道的人,廢物多,懶的多。佛叫你精進,你做不到,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做不到。姑且不論諸惡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為他懶嘛!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的非常嚴重的問題。

——《金剛經說什么》

“長于責人,拙于責己”或“以自我為中心”是人常有的毛病。所以南懷瑾大師告誡我們: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是說時常自我反省,認識自己的過失,這樣就與佛道相契合了。一切眾生各有各的正道,各行其道,相互之間并無妨礙。

人之所以要經常進行反省,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總會有一些個性上的缺點、智慧上的不足,而年輕人則更缺乏社會歷練,常常會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人建立反省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種自我監督的內在反饋機制,通過這種機制,人可以及時地認清自己的不足,及時匡正不當的人生態度。良好的反省機制是人們心靈中的一種自我清潔系統。反省是人砥礪自我人品的最好磨石。反省能使人真正地認識自我。

《佛為老婆羅門說偈語》中記載一個老婆羅門乞討度日,后又被兒子接回家養孝的故事:

一天,釋迦牟尼正在舍衛城化緣,偶遇一個年邁的婆羅門,托著一只乞缽,拄著拐杖在挨家挨戶地乞討食物。釋迦牟尼見他衣衫襤褸,表情哀傷,便問道:“老人家,你這么大年齡,還在街上向人乞討,為什么不在家里安享清福呢?”

老婆羅門回答:“世尊啊!我原來是個富商,因為年事已高,所以把財產全都交給兒子管理,又為他娶了媳婦。但萬萬沒有料到,兒子拿到錢財娶了妻子,不僅對我粗聲粗氣,還把我趕出了家門。我實在是沒有辦法,才向人要飯糊口啊!”

釋迦牟尼聽了老婆羅門的敘述,大發慈悲,對他說道:“你只要跟我學一首偈語,然后回家對你兒子宣說這首偈語,一定會改變你現在凄涼的生活。”

于是,釋迦牟尼對他念了一首偈語,老婆羅門牢牢記住了這首偈語,回到家中,馬上向兒子復誦了一遍這首偈語。

老婆羅門的兒子聽完,羞愧難當,連忙跪在地上,向父親請罪,并連連說:“父親啊,饒恕我的罪孽吧!請你馬上回家住。”兒子親自為父親洗澡擦身,給他換上嶄新的衣服,還將他奉為一家之主,使他能夠安享晚年。釋迦牟尼所說之偈,正是對兒子種種忤逆行為的鞭撻。偈中大概敘述了老婆羅門對兒子百般寵愛,為了他辛苦賺錢,又為他娶妻。但兒子卻忘記了養育之恩,不知道尊重老人,將親生父親趕出家門。這就猶如老馬沒用了,就不給它麥子吃一樣。不孝之子剝奪了老父在家吃飯的權利,父親只能靠乞討要飯以求生存。偈中的內容,震撼了老婆羅門兒子的心靈,使他萬分羞愧,從此細心照料父親,使父親安度晚年。

南懷瑾大師告誡我們,反省對于自己做錯的事,知道悔悟和自責,這是進步的基礎。經常審視、檢討自己的言行,看看自己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當作每日的功課。那些不知反省自己的人是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過失的,他們不悔悟,也就無法改進、完善自己,進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反省是人們自我認識水平提高的動力源,也是人們對自己言行的客觀評價,以此修正自己的不足。

有一家位居世界500強的企業在每天工作將結束之時,會抽出下班前的5分鐘,讓員工集合在一起由上司領頭朗誦下面幾句話:

我今天的工作是否有缺點?

我今天工作是否有偷懶的行為?

我今天工作是否盡了全力?

我今天是否做過損害別人的事?

我今天是否說過不當的話?

也許很多人認為這種方式過于呆板、僵化,但個人認為這種反省精神可資借鑒。當然,對個人來說,方式還可以靈活一些,只要是反省自己。人的反省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比如說可以每天問問自己下面的問題:

今天我到底學到些什么?

我是否對所做的一切感到滿意?

我有什么樣的改進?

人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這就是反省。南懷瑾大師說,如果人們每天都能改進自己,就能過得很快樂,就能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

南懷瑾大師還說過這樣一席話:你要學道的話,不會有什么妨礙,你昨天怎么過,今天還怎么過,過去吃什么,現在還吃什么,無須改變,這都是沒有關系的。學道要常見自己的錯誤,不要去挑別人的毛病,你常說別人的不是,只會給你自己帶來煩惱。如果常常發現自己的不對、改正自己的錯誤,自己便會減少煩惱。丟掉一個錯誤就減少一分煩惱;而你發現別人一個錯誤,你就會增加一分煩惱,若你發現所有的人都有錯,那么你煩惱大了,簡直就要活不下去了。所以,把一切是非之心都拋掉,煩惱就沒有了。如果你多年都不反省,積累的錯誤沒有消除,煩惱一大堆,你的內心不自在,不舒服;如果你經常反省,早早就把錯誤改正了的話,這樣既不耽誤你的工作,也不影響你的正常生活,天天快樂,日日舒心,你又何苦自尋煩惱呢?

南懷瑾大師認為反省不反省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質問題:即如果只看到別人的錯誤,實際上也就是自己有了錯誤,是自己的看法上有了偏差。他人有了錯誤而我并不認為是錯誤,自己消除了指責他人的念頭,也就把一切錯誤思想和不良情緒消滅得一干二凈了。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大師語錄:

思想能控制人的諸多方面。一般來說,邪惡的思想常常使一個人胡思亂想,甚至完全毀滅一個人。當心中的雜念充斥著你的神經,你的精神就會萎靡不振。一旦你排除掉心中的雜念,有了潔凈、堅強與快樂的思想,你的身體就會變得活力十足。所以人的身體其實就是一架結構精巧、反應靈敏的儀器,對心里產生的欲望能夠迅速做出反應,而這欲望將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好的思想會產生好的影響,壞的思想自然會傷害身體。

——《南懷瑾選集》

南北朝時期,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多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作一首偈子(有禪意的詩),看誰作得好就傳衣缽給誰。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作這個偈子,違反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去看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抵御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這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首偈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偈子。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此時,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惠能禪師聽到了大家的議論。惠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首偈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惠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首偈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真正領悟佛法真諦。他也做了一首偈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契合禪宗的頓悟理念,體現了一種出世的態度,大體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抵御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弘忍看到這首偈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旁人說是惠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惠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首偈子,然后在惠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旁人不理解五祖弘忍的意思,而惠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將衣缽傳給了他。

從惠能的偈文可以看出,惠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認為修習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進行,人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頓悟成佛。

有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出生入死,最終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告老還鄉,過上了平靜的生活。這個將軍十分喜歡古玩,他的朋友們時常送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給他。其中有一件玉石做的酒杯是將軍的最愛,他每天都會細細地把玩一會兒。

一天,將軍一邊喝茶一邊欣賞心愛的酒杯。這時剛好外面有人叫他,在他站起來的時候,袖子不小心掃到了酒杯上。酒杯從桌子上直落下來,還好將軍機靈敏捷,在杯子落地的瞬間將杯子接住了,但是依然嚇出了一身冷汗。

手里握著杯子,將軍突然想到一個問題:自己身經百戰,在戰場上出生入死,面對敵人的刀劍從來就沒有皺過一下眉頭,今天怎么會被一個小小的杯子嚇成了這樣呢?想到這里,他終于明白了,對器物的愛好蒙蔽了自己真實的內心,讓自己失去了平常的判斷力。于是他將杯子往地上一丟,出門迎客去了。

富蘭克林說過:“金錢和權勢算不得真正的財富,如果對它們形成依賴,無異于站在滑溜溜的石頭上”。所以,人的“修行”在各個方面,比如對待寶玉問題,是讓寶玉左右了人,還是寶玉為人服務,這個問題取決于人的思考。

物洗則潔,心洗則清

大師語錄:

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連人也不愿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種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

——《論語別裁》

佛教中常把污染人們心靈的雜念比作塵埃。俗話說,庭院不掃,就不會有一個干凈的地面。一個人如果不常常清掃自己的心境,那日子久了,就會在心靈上、思想上積污沉垢。這也如同清凈的水面,會映現物影;但是如果濁水,就無法顯現水下諸物之形。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清凈之水如鏡,可以映出萬物。但是濁了的清水,自然看不清任何東西。

所以,如果心蒙上了不潔的東西,自己也就看不到自性的光明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智者和弟子二人在海灘上散步,但見海上波濤洶涌,白浪滔天。

智者問弟子:“看到波濤翻滾的大海,你會聯想到什么?”

弟子答道:“我想到了自己的心,想到了我躁動不安的思緒。”

智者說:“不錯,洶涌澎湃的大海好似人的心,而那翻滾不息的波濤就是人的思緒。可是,心本如水,水亦似心,無波無浪,平息如鏡。波濤起于海上,是因為有風,心中雜念叢生則是由于欲望和恐懼。”

弟子嘆道:“最可怕就是此情此景,心如一葉扁舟,隨波逐浪漂流。”

智者說:“蕓蕓眾生,肉體凡胎,概皆如此,只是不自覺而已。身至失舵之小舟,心如翻滾之沸水。無止的欲望控制著人心,就如同狂風攪動著大海。”

弟子急忙鞠躬施禮,“弟子追隨大師,只為求得內心一片安寧。”

智者拈髯一笑,“要想讓大海歸于平靜,其本不在大海,因為你無力也無法控制海水,你可能做到的,是去停止風的攪動,而你心中的風,則是你的思想、欲望和恐懼,所以不要讓欲望和恐懼控制你的心,而要讓你的心去控制欲望和恐懼。唯其如此,你心中的海才可以歸于平靜。”

弟子說:“懇請大師明示。”

智者說:“假如大海不為風所動,那將如何?”

弟子說:“大海會風平浪靜。可是,大師,有誰能讓風止住?”

智者微笑中帶著一絲神秘,說道:“為何不能呢?風、海、欲望原本都在你的心里,把握住你的心,也就沒有了風、海、欲望。”

這個故事說明人的情緒易受心中各種煩惱主宰。心不安時,就會煩躁不安。所以,人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把握好自己的心,把握好自己的現在和未來,不讓心中那些煩惱左右身心,盡量讓心始終保持清凈。

鼎州禪師與一個沙彌在山路上行走,突然刮起一陣風,吹起了好多垃圾落在路旁。鼎州禪師見到便彎下腰,把垃圾撿了起來,放進口袋。旁邊的沙彌見狀說道:“禪師!不要撿了,過些日子這些臟東西就會被人打掃收走了。”

鼎州禪師不以為然地說道:“話不能這樣說。因為現在不去撿,它會飛到其他的地方,我現在多撿一些垃圾,就會使地上多一分干凈啊!”

沙彌問道:“禪師!垃圾這么多,你前面撿,后面又會馬上有人扔,你怎么撿得完呢?”

鼎州禪師邊撿垃圾邊道:“臟物不光落在地上,同時也落在我們的心上。我現在不光是在撿地上的垃圾,同時也是在撿我心中的垃圾,放心好了,終會有撿完的時候。”

沙彌聽后,終于懂得禪師的心了。

可見,靜心是修身之本。人需要有足夠時間修行,人如果沒有自我修煉的打磨,就無法達到高境界。所以人生在世要不斷去為自己的心靈掃除塵埃,自省、自責、自悟……而擦拭心靈,更是一種心靈的自我重塑,一種道德的純化;更是一種對從前的跨越,一種不可缺少的追求。

修養高的人,不但可以聽到自己的心跳,同時還可以聽到心的傾訴,那聲音或如溪流,或如高歌,在心間縈回。可是,為什么有些人就聽不到呢?因為這些人的耳朵整天忙著辨別各種聲音;因為這些人的心靈整天忙著胡思亂想;因為這些人整天妄念紛飛,所以他們對心中本是自性的“溪流”不見亦不聞。人只有將心靈常常擦拭,不放任外物紛擾侵蝕,就不會污染心靈,阻塞了心中的光明,從而失去原本的純真、善良。

傳說著名高僧一燈大師,藏有一盞“人生之燈”,燈芯鑲著一顆500年前在千尺海底下育出的碩大的夜明珠。凡得燈者,受到珠光普照,便會品性高潔。一燈大師的三個弟子跪拜求教希望得此稀世珍寶。一燈大師說:世人可分三品:時常損人利己者為下品,因其心靈已落滿灰塵;偶爾損人利己者為中品,心兒紅、白相浸,如立懸崖之邊;終生不損人利己者為上品,情清心潔,為世人所敬。人心本是水晶之體,蓮花之身,容不得灰塵纏繞。所以,紅塵中人要常擦抹心靈,方可進得品位。

大師給三個弟子各發一本“良知簿”,囑咐他們分頭下山化齋,并且說與世人打交道時凡做損人利己之事都要詳細記下來,每記一筆視為心靈除塵一次,十年后持“良知簿”回來見他,由大師親閱評定寶燈得主。十年后,三人回來見大師,門人告之說大師出游需耐心等待。在等待大師的日子里,三人不斷地看自己的“良知簿”,回味上面記下的大大小小的“損人利己行為”,然后彼此之間相互傳閱,相互評鑒,進而反思、自責。終有一天,三人忽然醒悟,那盞“人生之燈”本來就掛在自己的心里。只要心靈沒有灰塵,就能華光閃爍。

人只有敢于敞開自己心靈“庫房”的門窗,經得起他人的查看,才能挺直自己的脊梁,活得堂堂正正。而這就要求我們將心靈時常打掃,讓它保持清澈空靈。那么如何時時清掃心靈呢?

一是“降伏我慢心”。

人都有自高自大之心,覺得世界上“我”是最了不起的,不懂得去尊重別人,這種心態實則是做事的最大障礙。如果能夠克服唯我獨尊,也就降伏了自高自大的心。

二是“干凈可以使心定下來”。

把家里或工作場所打掃得窗明幾凈,不僅能讓自己神清氣爽,同時心也能清凈下來。心清凈,心也就安定下來了。

三是“掃掉心里的垃圾”。

人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的“垃圾”多了,煩惱就多了,人也就整天算計來算計去。把心里的垃圾掃干凈了,心也就清凈了。

不棄小善,能成大善

大師語錄: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絕不是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后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金剛經說什么》

白居易有首詩說:“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意思是:凡事不如都放心大膽去做,至于成功失敗一切聽憑天意。晁補之有首詩說:“不如收身心,凝然歸寂定。”意思是:凡事都需小心謹慎去做,這樣才能達到堅定不移的境界。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別人衡量你人品的尺碼,只有謹小慎微地恪守正直無私、光明磊落之道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原則,對一切事做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人和動物在行為上的根本區別,在于人的行為的自覺性。動物的行為直接受其本能所支配。本能是無須學習的。本能的行為不管如何復雜,總是直接地、自發地、沒有節制地進行。動物一方面借助這些本能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另一方面它們又都是自己本能的奴隸。而人則能意識到自己的本能,并能駕馭自己的本能。人的本能一旦被意識到,它就要受意識所控制,本能也就被社會化了。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這是做人的一項最基本準則,在修行方面更是如此。孔子強調修己和克己。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節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于快樂和欲望的控制。”亞里士多德說:“人與動物的區別,正在于置行為于理智。”經柏拉圖的提倡,“節制”被定為古希臘的四德(智、勇、義、節)之一。后世的思想家在發揮和修正這些學說時,也都一致強調理智對個人的約束作用。當然,這些理論的局限是自不待言的,但他們強調人的行為應自覺地受意識和理智的控制,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客觀要求和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

有這樣一個“一念錯”而招致“終生悔”的實例:

唐朝元和年間,一個人官至留守,名叫呂元應。他酷愛下棋,養有一批下棋的食客。

呂留守常與食客下棋。誰如贏了他一盤,出入可配備車馬;如贏兩盤,可攜兒帶女來門下投宿就食。

有一天,呂留守在院亭的石桌旁與食客下棋。正在激戰猶酣之際,衛士送來一疊公文,要呂留守立即處理。呂元應便拿起筆準備批復。下棋的門客見他低頭批文之狀,認為不會注意棋局,迅速地偷換了一子。哪知,門客的這個小動作,呂元應看得一清二楚。他批復完文件后,不動聲色地繼續與門客下棋;門客最后勝了這盤棋。食客回到住房后,心里一陣歡喜,企望著呂留守提高自己的待遇。

第二天,呂元應攜來許多禮品,請這位食客另投門第。其他食客不明其中緣由,很是詫異。

十幾年之后,呂留守處于彌留之際,他把兒子、侄子叫到身邊,談起這回下棋的事,說:“他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不介意,但由此可見他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個教訓。”呂元應積多年人生經驗,深覺棋品與人品密不可分。

“物洗則潔,心洗則清”。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彰顯一個人的品德,所以古人特別強調“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小隙沉舟”,“螻蟻之穴,可潰千里長堤”。

古代圣人十分推崇這樣一段話:“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云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意思是說:因為一念之差而辦錯了事,就會使你覺得所有行為都有過失。所以,謹防差錯就像渡海攜帶的救命氣球一樣,容不得針尖大的一點裂縫。人什么樣的好事都做,才能使人一生無怨無悔。人的修身就像凌云寶樹要靠眾多的林木扶持一樣,做善事也要多多地積累善行。只有不棄小善,才能集成大善。人平時不檢點,不積善,不注意改掉小毛病、小缺點、小過失,總對自己姑息原諒,日后必會釀成大錯,出大問題。歷史上,有很多因“一念錯”而招致“終生悔”的實例很多,我們不一一舉例。

圣賢之人更多推崇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如東漢人楊震,被歷代視為潔身自好、嚴于律己的表率。

楊震是華陰(今屬陜西)人,曾執教講學20余年,年50始出仕,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

楊震大器晚成,雖50歲才當官,但官運亨通。按說,這么大的年紀才當上官,是很不容易的,用今天某些貪官的話講,有權不用就會過期作廢。但他卻為政清廉,無私無畏,眼里容不得半點沙子。

楊震的生活并不富裕,他的家人,經常吃青菜和粗糧,出門也都是以步代車。親朋故舊誠意勸他,要他為自己的子孫后代著想,趁當官之際開辦私人產業,從中牟取利潤。但是,楊震始終沒有同意。他說:“不給子孫購置產業,而是留下清白廉正的名聲,不也是十分豐厚的遺產嗎!”

楊震在出仕東萊太守期間,因公務途徑昌邑。縣令王密本是荊州的茂才,曾得到楊震的推薦。一天,夜已很深,王密謁見楊震時,從懷里取出金10斤相贈。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系比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么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受到譴責后,王密十分慚愧,只好走了。

楊震“暮夜卻金”的事,古今中外,影響很大,后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南懷瑾大師認為,在如何學會自律和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方面,老子的主張非常值得參考。他講道: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就是說: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們:第一件叫作慈愛;第二件叫作儉樸;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樸,所以能大方;而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南懷瑾大師認為老子的“三寶論”應是所有人所堅守的。

朱棣是歷代君王中自律的楷模。

朱棣當上皇帝后,事無巨細一概過問,由于事情管得過多,因而顯得有些應接不暇。但朱棣認為,皇位得來不易,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所以事事都應過問,唯恐有所失誤。

一天,朱棣在看四方奏牘,精神過度集中,御案上一個鎮紙金獅被碰到案邊,險些掉到地上。站在一旁的給事中耿通連忙上前,將金獅往里邊移了移。朱棣這時候才發覺,立刻同剛閱讀奏疏上的國家大事聯系了起來:“一個小小的東西,放在不穩定的地方就危險,放在穩妥的地方就安全。”朱棣指著那尊鎮紙金獅感慨道:“天下是最重要的‘大器’,應放在安全的地方。怎么可以放在危險的地方呢?即使天下太平,也不可忘了危險。所以,在小事上必須謹慎。小事上如果不謹慎,長此以往,就可能招致大的禍患。”

為了“天下”這一“大器”,朱棣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他處處克己,以求天下之治。他把大臣送上的《大學正心章講義》反復讀了多遍,特別欣賞其中靜心寡欲的道理,認為皇帝尤其不能有所好樂,應該盡量做到心靜而虛。

由于上朝時忙于政事,往往來不及靜思,退朝后則容易放松自己,朱棣便經常退朝后默坐冥想,以管束自己的欲心。有時,他還將欲心與天下聯系在一起:“為人君,但于宮室、車馬、服食、玩好無所增加,則天下自然無事。”

一次,朱棣派宦官去山西采辦天花,但事后很快感到后悔,立即下令停辦了。外國使臣朝貢玉碗,他拒而不受,讓禮部賜鈔遣還。對于這類平日不用,府庫中又已有的東西,朱棣認為應盡量限制,免得人們察其所好,爭相進獻,于國事無益。

朱棣的生活很儉樸,有時候上朝穿的內衣都破舊了,甚至衣袖外露,補補還穿,侍臣看到后常贊頌其“圣德”。朱棣這樣做,一方面是給臣屬們看的,另一方面還是怕宮中奢侈,百姓生怨而致使天下不穩。

朱棣每年只有正月十一日至正月二十日這短短的十天休息日,其他時間幾乎沒有假日。

朱棣居安思危,自律慎獨,勵精圖治,使他在位時期的經濟有所發展,給子孫時期的“仁宣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可見,自律、約束是一切基業長治久安的根本,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人只要能奉行這一原則,還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好?

品牌:天下書盟
上架時間:2020-11-26 10:44:57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天下書盟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桑植县| 兴国县| 沅陵县| 文昌市| 汶上县| 安徽省| 汽车| 开阳县| 舟山市| 富民县| 仪征市| 仲巴县| 虹口区| 五指山市| 巨鹿县| 泌阳县| 泸西县| 荔浦县| 平顶山市| 大新县| 轮台县| 文水县| 舟曲县| 江都市| 石河子市| 黔东| 余姚市| 淮南市| 佛学| 哈巴河县| 浦北县| 驻马店市| 永吉县| 屯留县| 东海县| 龙泉市| 延川县| 徐州市| 彰化县|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