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導言
個體心理學著眼于人格的整體性研究,探討整體人格為尋求發展和表現所做的不懈努力。從這一觀點出發,科學知識就是源自實踐的智慧,不論是心理學家,還是父母、朋友或者自己,誰掌握了這些科學知識,誰就能夠立刻將其付諸實踐,用于指導人格的發展。
了解兒童:關注和引導兒童的前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成人的教育歸根結底是一個清晰的自我認識以及理性的自我引導的過程。兒童的教育與成年人類似,但也存在一定差異:兒童尚在發育期,不夠成熟,因而給予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放任兒童按自身意愿自由成長,所需過程會十分漫長。所以,成年人必須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給予關注并加以引導。
但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對兒童的不了解。因為成年人能夠認識自己已屬不易,而要全面了解兒童并在此基礎上給予引導就更加困難。
個體心理學是針對兒童心理的專門研究,不僅是因為這個領域本身的重要性,還在于可通過了解兒童幫助人們了解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其他心理學不同,它要求理論與實踐無縫對接。個體心理學著眼于人格的統一性研究,探討整體人格為尋求發展和表現所做的不懈努力。從這一觀點出發,個體心理學的科學知識就是源自實踐的智慧。不論是心理學家,還是父母、朋友或者自己,誰掌握了這些科學知識,誰就能夠立刻將其付諸實踐,用于指導人格的發展。
個體心理學采用的這種研究方法,使其學說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行為是由人格的統一性驅動和引導的,因此個體心理學關于人的行為的論述都反映了這些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簡而言之,就是個體行為反映了個體的心理活動。本章將向讀者呈現個體心理學的總體觀點,以后的各章則將詳細探討這里提到的各種相關問題。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個根本的事實是心理上總是充滿著有活力的、有目的性的追求。孩子從出生就開始不斷地掙扎著成長,努力追求一種偉大、完美、卓越的目標,這是一個無意間形成的,伴隨終生的成長目標。這種目標或者說追求的形成,反映了人類特有的思維和想象能力。它會主宰著我們一生中的具體行為,甚至支配著我們的思想,因為我們的思想并不是客觀的,而是受制于我們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
人格的統一性內含在每個人的一生之中。每一個個體都代表了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這個個體又是其人格的統一性塑造而成的。也可以說,每個人既是一幅畫作,又是一名描畫自己的藝術家。不過,作為這樣的藝術家,他會犯錯誤,因為他對自己的靈魂與肉體的了解得不夠全面。他只是一個脆弱的、易犯錯誤的、不夠完美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人格構成的完整性及其獨特的方式和目標并不是以客觀現實為基礎的,而是以一個人對客觀事實的看法為基礎的。這些看法絕不是事實本身。因此,人類雖然都生活在由同樣的事實構成的世界中,卻以各不相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會依據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來塑造自己,但他對事物的看法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錯誤的。因此,我們需要持續對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進行分析,尤其需要分析他在兒童時期的心理問題和障礙,因為這會影響他以后的人生軌跡。
下面以一個這方面的具體案例來說明。這是一位52歲的女士,她總是沒完沒了地貶損年長于她的女性。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多次說到姐姐備受青睞,自己常被忽略的事情,這讓她產生了一種屈辱感和無價值感。若通過個體心理學中“縱向”觀察的方法來分析這一案例,我們會發現,這位女士從童年到晚年,都有著同樣的心理機制與心理動力——她總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當看到別人更受歡迎,或者處于更有利地位時,就會心生怨氣。即便我們對這位女士的生活以及她的整體人格一無所知,也完全可以通過已有事實來彌補對她了解的空白。在這方面,心理學家與小說家類似,他必須以一條確定的主線來塑造人物形象。為保證人格形象塑造的完整性,這條主線應該包括這個人的舉止動作、生活方式以及行為模式。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能預測出這位女士在某些特定情境中的行為,也能清晰地描繪出她獨特的“生命主線”所附帶的人格特征。
自卑感:不容忽視的心理天性
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事實是,一個人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自卑感為前提的。所有的兒童天生有一種自卑感,它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激勵他們努力改善個人處境來消除這種自卑感。個人處境的改善可以減弱自卑感,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補償。
自卑感和心理補償機制的重要性在于,它們會增加人們犯錯誤的可能性。自卑感在客觀上可能促進個體的完善,但也可能因為只是促使人們進行單純的心理調適,反而增加了個人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距離。又或者,一個人如果自卑感過重,他只能通過心理補償機制在心理上加以克服,卻無力在行為上進行改善。
在此,我們將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清晰地體現出心理補償特征的兒童,分為三類加以說明:生來體質虛弱或器官有缺陷的兒童,受到嚴厲管教或缺乏關愛的兒童,被溺愛的兒童。
這三類兒童分別代表了問題兒童的三種基本處境,通過對三種兒童的考察,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正常兒童的成長。盡管并非每一個兒童生來都是有殘疾的,但令人詫異的是,許多孩子都表現出由于某種身體的殘疾或虛弱所引發的心理特征。我們可以通過殘疾兒童中的一些極端案例,來研究這些心理特征的原型。至于被嚴厲管教或者溺愛的兒童,幾乎所有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被劃為其中一類,或者兩類兼而有之。
上述三種基本處境都會使兒童產生欠缺感和自卑感。作為回應,兒童會產生超越其自身潛力的雄心壯志。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類生活中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在病理學上,很難說清楚過度的自卑和過分的要強哪一個傷害更大。二者總是有節奏地依次出現。兒童會因過度的自卑而野心膨脹,從而產生一種永不滿足感,使自己永不安分。這種不安分不會引發有意義的行為,在不切實際的野心助長下,它不會產生好的結果。同時,這種野心還可能會導致個人性格和行為的扭曲,就像一個持續不斷的刺激物,使人變得過分敏感,時時提防外來的傷害或蔑視。
這類案例在《個體心理學雜志》中隨處可見。這些人雖然長大成人,但其才智仍處于休眠狀態。他們會變得“神經兮兮”,或者偏執古怪。他們會在道德上和心理上變成自我主義者——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如果發展到極端,他們甚至會走向犯罪。
為了逃避現實,他們中的一些人會給自己構建一個新的世界。他們做著白日夢,沉溺于幻想世界,似乎那就是現實世界。最終,他們收獲了一種心理上的安寧。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通過虛構的現實,來實現現實與心靈的和解。
社會情感需求:兒童發展的晴雨表
心理學家和父母需要關注的是,所有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的發展情況。社會情感在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中起著決定性和指導性作用。對社會情感發展的任何干擾,都會嚴重危害兒童的心理成長。社會情感是兒童發展是否正常的晴雨表。
個體心理學就是圍繞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而形成的教育方法。為了讓孩子為將來的生活做好準備,孩子的家長和教育者不應該讓孩子只和一個人建立密切聯系。
了解兒童社會情感發展情況的一個好方法,就是仔細觀察他入學時的表現。進入學校,兒童會遇到一生中最早、最嚴峻的考驗。對兒童來說,學校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兒童入學時的表現,可以反映出他們對適應新環境的準備是否充分,特別是對如何與人相處是否準備充分。
人們普遍不了解如何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這也是很多成年人在回首他們的學校時光時,往往會覺得是一場噩夢的主要原因。當然,如果學校教育得當,通常可以彌補兒童早期教育中的一些缺失。
理想的學校應當是家庭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媒介,學校不僅是一個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還應該是傳授生活知識和生活藝術的場所。不過,在找到一所理想的學校來彌補家庭中兒童教育的缺陷之前,我們應該先關注家庭教育的弊端。
由于學校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環境,對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學校只能起到顯示器的作用。例如,如果父母事前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那么,孩子在入學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孤立無援,被人視為孤僻的孩子。這種偏見又會強化孩子的認知,使他們越來越孤僻,最終發展成為問題兒童。人們常把責任歸咎于學校,殊不知學校只不過是把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潛在的缺陷顯現出來而已。
問題兒童能否在學校取得進步,在個體心理學領域中尚未定論。孩子一入學即遭受失敗,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個跡象更多的是指孩子在心理上的挫折,而不是指在學習上的失敗。我們可以看到,孩子開始失去對自己的信心,氣餒情緒也不斷增加。他們會躲避有益的任何行動,轉而尋求成功的捷徑。他們不選擇社會所認可的大道,而是選擇自己的途徑——通過獲得某種優越感來彌補自身的失落感。對于那些遭受到挫折而喪失信心的孩子而言,最具吸引力的事情莫過于在最短時間內滿足心理上對成功的渴求。這些孩子通過無視社會規則、擺脫道德義務,甚至觸犯法律的行為來突顯自己的存在感和滿足自己的征服欲,這對他們而言無疑比遵循既定的社會道路更為容易。但是走上這樣道路的孩子,無論他們的外在表現是多么勇敢和無畏,內心都是怯懦和軟弱的。
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些犯罪分子,盡管表面上看起來魯莽而勇敢,心底卻很怯懦。同樣,當那些表面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們處于不太危險的環境時,我們也能從他們的各種細微動作中看到這種外強中干的脆弱感。
比如,我們常常見到有些孩子在站立時習慣倚靠著某種東西(有些成年人也是如此),而不是挺直腰桿站著。這時,人們就會對孩子說:“把腰桿兒挺直!”可這種古老的訓練方法和理解方式常常治標不治本。實際上,對這些孩子來說,對物品的倚靠并不是一種行為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渴求獲得幫助和支持的心理需要。我們可以通過獎懲的方式讓孩子消除這種軟弱的表現,但他們對于獲得支持的心理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也就是說,這種問題的根源依然存在。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讀懂孩子的這些行為跡象,并能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態去幫助孩子消除問題的根源。
通常,從孩子的某個單一的跡象中,我們便可推斷出他的諸多品質及性格特點。比如,一個孩子特別喜歡倚靠某種東西,那他肯定有類似焦慮和依賴這樣的特征。將這個孩子的情況和我們研究的其他案例進行對比,我們就可以重建出這類孩子的人格,而且能夠輕松確定,這個孩子就屬于被溺愛的那一類兒童。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另一類孩子的性格特征,這類孩子在被嚴厲管教或在缺乏關愛的環境中成長。研究那些毫無人性、作惡多端的壞人的生平,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都有這類孩子的性格特征,只是這些性格特征在他們身上被發展到極致。我們發現,這類人有一個顯著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在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他們的性格由此變得冷酷,充滿嫉妒和仇恨,見不得別人幸福。其實,這類嫉妒者不僅存在于惡人之中,在一些正常人中也很常見。當這類人有了孩子,他們就會認定孩子不應當比自己的童年更幸福。我們發現,這種父母不僅會把這種觀點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在作為別人孩子的監護人時也會采用。
這也不能說明這類人的觀點和想法是惡意的,只是反映了那些在成長過程中受過粗暴對待的人的一種精神狀態。他們能信手拈來各種理由和格言,比如,“孩子不打不成器!”他們還會拿出無數證據和例子來證明自己,但是這些都不能使我們信服。僵硬的、蠻橫的教育只會使得孩子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日益疏遠,肯定是無效的教育。
通過對各種不同的不健康癥狀及其相互聯系的考察,再經過不斷的實踐,心理學家就可以構建出一個人的人格系統。憑借這個系統,人們可以知道這個人隱藏的心理活動。雖然,我們所考察的每一點都反映了被調查者整個人格的某些方面,但只有當每一考察點都指向相同的癥狀時,我們才能得出結論。所以,個體心理學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科學。
在探討個體心理時,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把理論框架和概念系統都生搬硬套到某個被研究者身上。我們研究的重點是個體,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只抓住某人的一兩個表現就得出意義深遠的結論,而應該盡可能尋找一切可以支持我們看法的證據。只有當我們能夠成功地印證最初的假設,比如在一個人行為的其他方面也能找到頑固和氣餒的跡象時,我們才可以確定地說:這個人的整個人格具有頑固、氣餒的特質。
在這里,大家務必要記住,我們的研究對象并不理解自己的行為表現,因此他無法隱藏真實自我。我們是通過分析一個人的相關行為來認識他的人格特征的,而不是通過他對自身的看法和想法總結出來的。當然,這并不是說研究對象故意向我們說謊,而是我們需要知道一個人有意識的思想和無意識的動機之間有著很大距離。跨越這種距離,需要一個公正且富有同情心的旁觀者。這個旁觀者無論是心理學家、父母還是老師,都應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來闡釋個體的人格。這些客觀事實體現了個體本人有可能也未曾意識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三個基本問題:最能表現兒童的真實自我
個體對有關個體生活與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問題的態度,最能表現其真實自我。
第一個基本問題就是社會關系,我們曾在討論個人對現實的客觀看法和主觀看法之間的差異時提到過。在這之外,社會關系問題還會具體表現為一個任務,也就是結交朋友和與他人相處。個體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他的回答是什么呢?如果一個人說交朋友和社交于他而言無關緊要,并認為用這種態度可以回避社會關系的問題,那么“無關緊要”就是他的回答。我們當然可以從他冷漠的態度得出關于他人格傾向及構成的論斷。值得注意的是,社會關系不僅局限于結交朋友和與他人相處,其他抽象品質諸如友誼、同事關系、誠信、忠誠等都囊括其內。對于社會關系問題的回答,囊括了這個人對上述所有抽象概念的認識。
第二個基本問題是關于個體打算如何度過一生——他想在社會分工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說第一個問題是由超過自我的“你-我”關系所決定,那么,第二個問題則是由“人-世界”的基本關系所決定的。如果把世界上所有人壓縮成一個人,這個人無疑會和世界產生緊密的關聯。他希望從世界中得到什么呢?這個問題不是個人或單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個人和世界之間關系的問題。這種關系不是由個人的主觀意愿決定的。職業成就的取得并不取決于我們的個人意愿,而是取決于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基于這個原因,個體對職業問題的回答及對待職業的方式對他人了解其人格及生活態度是有所幫助的。
第三個基本問題源于人類分為男女兩性這一事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能用主觀的辦法,需要根據兩性關系內在的客觀邏輯尋求方法。因此,如果把“如何和異性相處”看作是一個主觀的個體問題,這也是錯誤的。只有仔細分析所有與兩性關系相關的問題,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顯然,不能正確處理愛情與婚姻的關系問題,體現了個體人格上的缺陷。因此,許多由于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帶來的不良后果,都可以歸咎為更為基本的人格缺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一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社會關系問題、職業問題和兩性問題)的回答,來判斷他大致的生活風格及獨特目標。生活目標很關鍵,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并反映在此人的行為上。所以,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合作進取的,目標向著生活中有建設性的一面,那么,他在日常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會對這一目標有所體現——所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都具有建設性。在這種既有建設性又有意義的活動中,個體還會獲得一種幸福感,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與價值。相反,如果目標向著生活中消極的方面,個體會發現自己無力去解決這些基本問題,無法獲得將這些問題妥善解決時所產生的快樂。
這些基本問題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因為在社會生活中,這些基本問題會衍生出特定的任務,而這些任務只能在某種社會環境中,也就是在社會感情的基礎上才能圓滿完成。這也使得這些基本問題之間的關聯更為密切。實際上,這些特定的任務自兒童成長最早期便開始出現,如我們感知器官發育的看、聽和說能力與社會生活方面的刺激是一致的;我們是在與兄弟、姐妹、父母、親戚、熟人、朋友和老師的相處過程中不斷成長的。這些任務也會以相同的方式影響我們的一生,所以,如果個體脫離了與其同伴的社會接觸,他注定要失敗。
因此,個體心理學有充分的理由把有益于社會的事情視為“正確的”事情。每一次對社會標準的偏離都是對“正確之道”的偏離,并必然與現實的客觀規律及客觀必要性發生沖突。這種與客觀現實之間的沖突首先會給行為者帶來無價值感,會使受到侵害的人產生同樣甚至更強烈的報復。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偏離社會標準的本質還違背了人們內心的社會理想,而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懷有這種理想。
個體心理學極其強調把孩子對社會情感的態度看作其發展的指標,所以它可以很容易確定和評估孩子們的生活風格。這是因為孩子面對生活問題的表現,就像在考試中的表現一樣,可以反映出他是否準備充分。也就是說,他會展示出自己是否具有社會情感、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困難的理解力,是否追求一個對社會普遍有益的目標。然后,我們就會發現他追求目標的方式與節奏,發現他的自卑程度和社會意識的發展強度。所有這些相互關聯、相互滲透,形成了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個有機體是不可分割的,直到我們發現它存在缺陷并且重建新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