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吃了不懂心理學的虧
最新章節
- 第10章 心理暗示,改變命運的神秘力量
- 第9章 愛情心理,戀愛受挫婚姻不幸,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 第8章 被騙心理,每個騙子都是心理學高手
- 第7章 消費心理,遠離讓你多花冤枉錢的陷阱
- 第6章 情緒心理,提高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
- 第5章 認知心理:認清自己,才能開啟自我成長之路
第1章 心理認同,沒有認同就沒有溝通
1.同理心——不是認同對方的道理,而是認同對方的感受
同理心是個心理學概念,指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通常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得以體現,擁有同理心的人,既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又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曾經遇到過一位女病人,她總認為自己是從月球來到地球的,一心想回到月球上去。家人沒辦法,將她送到榮格這里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榮格沒有像其他醫生那樣,試圖糾正她荒謬的妄想,而是饒有興趣地聽她描述月亮上的種種生活場景。然后,他懇切地告訴她:“月亮雖然很美,但我想你已經不可能再回去了,因為我們現在沒辦法制造將你送到月亮上去的工具;如果你的月球同胞不來接你的話,你還是安安心心地做個地球人吧。我們地球也很美,不是嗎?”
最后,女子“認清”現實,欣然接受了榮格的“建議”,回家相夫教子,過著“地球人”的生活。幾年后,女子的精神有所好轉,從“臆想”的狀態中退出,病情也不再復發。
我們經常可以從影視、圖書以及網絡中看到,醫生和精神病人溝通時,總會順著他們的思維講話,仿佛自己也化身為精神病人。很多人以為這是在逗樂,或是醫生出于好心,不忍傷害精神病人。其實,這正是同理心的體現。
同理心,“同”的是感受,而不是具體的事件。就像精神病人與普通人的分歧,在于普通人無法理解他們的想法,將他們當傻子看,于是兩者相遇就很容易起沖突。但如果我們能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上去體會他們的感受、想法,就能有效避免沖突。
生活中,不止普通人與精神病人是這樣,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乃至爭斗等等,都是由于缺乏“同理心”引起的。比如,路邊看到一個人哇哇大哭,得知對方剛剛被騙了十萬元錢。這時,如果我們能理解對方的感受,安慰對方,對方多半會感激我們。但如果我們不顧對方的感受,冷冰冰地來一句“這就是貪小便宜的下場”。即使說中了事實真相,這種行為也是不妥的,可以預見,對方很可能會遷怒于我們。
根據心理學家的相關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中,無論發現什么問題,只要我們盡量去了解并重視他人的想法,往往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尤其在發生沖突和誤解時,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中想一想,也許就能求同存異、消除誤會。
這就是同理心中“推己及人”的精髓:一方面,自己不喜歡或不愿意接受的東西,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另一方面,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東西,或是愿意接受的待遇,并盡量與他人分享這些事物和待遇。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擁有并運用好這種“同理心”呢?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阿瑟·詹森提出了以下七個步驟:
第一,問開放式的問句:開放式發問的目的在于讓對話可以持續,避免讓談話只停留在黑與白、對與錯的二元選項。比如,“《愛情公寓》這部劇,你們怎么看?”這就是開放式發問,給人充分表達觀點的空間。而“你們覺得《愛情公寓》好看嗎?”這樣的發問方式就屬于二元選項,“好”與“不好”總有個選擇,會給回答的人帶來困擾。他們會想,萬一自己的想法跟問的人不一樣,怎么辦?可見,這樣的問話只會把天聊死。
第二,放慢腳步:也就是不要連續快速地發問,給朋友充裕的時間去整理思緒,同時也能讓自己更準確地去理解對方,明白對方的意思,從而理解對方的感受。
第三,避免太快下判斷:很多時候,人們喜歡“速判”。比如看到某個中年男性牽了一位年輕女子的手,就來一句“渣男”;看到某人離了婚,就來一句“出軌了”。過于迅速的判斷最容易背離事實真相,一旦與事實不符,我們的這種判斷不但是對對方的侮辱和誹謗,更是給對方造成了二次傷害。許多友情、婚姻,就是毀在這“速判”上。
第四,注意你的身體反應:在表達我們的同理心時,最忌諱的就是身體反應出賣了我們的真實想法。比如,當我們在傾聽朋友的不幸時,如果表面上做出聽得很認真的樣子,結果桌底下卻翹著二郎腿,愜意地抖著,這就給對方一個訊號:看你抖得這么歡快,原來臉上的表情都是裝出來的,騙子!這樣就會使對方失去對我們的信任。因此,在與人交往中,尤其是在運用到同理心的時候,最好能管住自己的身體。
第五,了解過去:當我們知道朋友的某件事,或要對某件事做評價時,一定要了解事件的“前世今生”,只有知道了其中的具體細節,才能保證我們不會說“錯”。
第六,讓故事說出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能讓人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與人交往,讓他說出自己的故事,讓彼此從心靈上靠近。
第七,設定界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禁忌和不愿為人所知的秘密。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給自己設定界限,不去觸碰對方的禁忌,而這也是對對方的最大尊重。
一個人要想真正了解別人,就要學會運用這種同理心,也就是所謂的“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有了同理心,我們就不會處處挑剔對方,抱怨、責怪、譏諷也會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贊賞、鼓勵、諒解、扶持。這樣一來,便能營造出更加愉快、和諧的交友氛圍。
2.牢騷效應——讓他一吐為快
牢騷效應,又稱“霍桑效應”。書面定義是:但凡公司中有對工作發牢騷的人,那么這家公司,一定比沒有這種人、或有這種人,卻把牢騷埋在肚子里的人的公司要成功得多。簡單來說就是,員工敢于發牢騷的公司,業績效率往往比沒有牢騷聲音的公司強。該理念來源于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組織成員梅約教授的一次有價值的實驗。
在美國芝加哥有一家工廠,廠長為員工準備了相當優質的工作環境。然而,讓廠長感到困惑的是,面對如此好的條件,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卻不高,銷售業績平平。
為了找出原因,他向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求教。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就派了梅約教授出馬,成立了一個專家組,對此事展開調查研究。經調查發現,廠家原來假定的對工廠生產效率會起極大作用的照明條件、休息時間以及薪水的高低,與工作效率的相關性很低,反倒是工廠內自由寬容的群體氣氛、工人的情緒、責任感,與工作效率的相關程度比較大。
有了這一層發現,梅約意識到,該廠的現象可能與員工的心理狀況有關,于是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談話試驗”。他設立了一間秘密談話室,每次只接待一名員工,允許任何員工進入其中進行任何他感興趣的話題:罵廠長、吐槽公司、大吼大叫以發泄不滿……
這場“談話試驗”一直持續了兩年。結果他們發現:這兩年以來,工廠的產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經過研究,他們給出了原因:在這家工廠,長期以來工人對它的各個方面就有諸多不滿,但無處發泄?!罢勗捲囼灐笔顾麄兊倪@些不滿都發泄出來了。
事后,梅約提出了“牢騷效應”的概念,同時,又因為這家公司叫“霍桑”,故而,“牢騷效應”也叫“霍桑效應”。
這就是“牢騷”的意義,通過發牢騷的形式,把人心中的負面情緒和不滿發泄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做起事來干勁十足,這也就是所謂的“堵”不如“疏”。
在中國上古神話中,“鯀”和“大禹”父子倆都治過水。不同的是,鯀采用了“堵”的辦法,從天帝那里偷來息壤,想堵住大洪水,結果息壤長多高,水也就跟著“漲”多高,最終“決堤”釀成二次災禍。鯀失敗后,大禹接手治水大業,采用了和父親鯀完全不一樣的做法:開山取道,鑿地成河,通過疏通渠道的方式,將地上的洪水引到深不可測的大海中。結果,大禹成功地征服了大洪水,并使得大地上江河匯流,不再畏懼大洪水。
其實,這與牢騷效應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不過,前者疏通的是水,而后者疏通的則是人們的心情。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有心情不好,想要發泄、抱怨的時候。比如一連下了十幾天的雨,出門必濕鞋,這個時候,任誰都想罵罵老天爺;又比如,剛剛跟戀人拌了幾句嘴,結果走路的時候又崴了腳,絕大多數人也會憤怒地吼幾句。
職場中,因為心情不佳,想要發牢騷的現象就更多了。諸如不小心上班遲到,被領導罵了一通,心里不好受;好不容易完成的工作報告,被上級評價為“不知所云”;接到一份難度較高的任務,不知該從何入手;工資沒別人的高,待遇沒別人的好……
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愿和情緒,但最終能實現和得到滿足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愿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如果一味壓制,只會使其像洪水一樣越堵越高,最終“決堤”釀成二次災禍。相反,如果讓它宣泄出來,對人的身心都是有利的。
由此及彼,我們在與人相處時,也是一樣的道理。當對方心中積蓄了很多不滿和牢騷的時候,不妨給他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一吐為快,將這些不滿和牢騷全都說出來。這樣一來,發泄干凈了,心情也就舒爽了,就可以避免對方因承受不住這種心理壓力,而導致情緒崩潰,做一些不好的事。
當然,在讓對方“發泄”的時候,作為聽眾的我們,也有必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將其一些不好的想法盡量“槍斃”掉。畢竟,大禹疏通渠道,最終是把洪水引進了海里;梅約跟霍桑工廠的員工談話,也沒讓他們直接辭職。可見,若是發泄者說出一些過激言論,或是錯得離譜的觀點時,我們也不能任其錯下去,至少,不能在一旁煽風點火。
最后,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牢騷是一種形式。有的時候,可能對方表面上看像是在發牢騷,實際上卻是在提建議。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能夠將對方的建議挖出來。牢騷的作用是調節人失衡的心理,它可以是純粹的發泄之語,也可以是披著牢騷外殼的有用信息。總之,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不妨學會接受對方的牢騷,給對方“抱怨”的機會。
3.名片效應——讓對方感覺到你與他的相似性
名片,指的是以個人名字為主體,包括身份、職業、特長等個人訊息的介紹卡片,其作用是把我們自己盡可能清楚地介紹給別人,以便于別人記住并聯系我們。
名片效應指的是:當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如果我們首先表明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與對方相同,對方就會覺得我們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我們的心理距離,更愿同我們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這種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的介紹方式,就像用名片展示、介紹自己一樣,因而得名“名片效應”。
美國前總統里根,在競選總統的時候,就尤其擅長運用這種“名片效應”來向選民展示自己。有一次,他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講話時,他說道:“每當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時,我總是想起溫暖的廚房,以及更為溫暖的愛。”
接下來,他講了一個故事:“有這么一家人,他們住在一套稍顯狹小的公寓房間里,但已經決定遷到鄉下一座大房子里去。有人就問這家的一個小孩子,‘嗨,小伙子,喜歡你的新家嗎?’孩子雀躍地回答說,‘喜歡啊,因為那樣的話,我就有自己的房間了,我的兄弟姐妹也會有自己的房間,只是可憐我那媽媽,她還是得和爸爸住一個房間?!?
這是一個很接地氣的故事,臺下的選民一聽,覺得這位總統候選人和自己挺像的,講的故事都差不多,于是一下子對他產生好感,紛紛將選票投給了他。
一個人想讓別人接受他的觀點和態度,就必須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首先向對方傳播一些他們所能接受的熟悉并喜歡的觀點、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將自己的觀點、思想滲透進去,使對方產生一種印象:這個人認可的思想觀點和自己是相近的。
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相比起一個陌生的、思想觀點毫不相同的人,我們更愿意接近和親近一個思想觀點跟我們差不多的人,這會讓我們更有安全感。舉個夸張的例子,兩個人一起吃飯,一個只吃素,半點葷腥都不沾,還很不待見吃葷的人。而另一個只吃葷,素的一口也不嘗。這樣的兩個人坐到同一張桌上,可以預見,鬧矛盾的概率有多大。
但是,如果其中一人一開始就表明,我喜歡吃素或吃葷,那么剩下的那個吃葷或吃素的人就會想:這人的飲食愛好倒是和我差不多,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值得交往。因為彼此的價值觀相近,因而在交往之初就已經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等到真正深入交流時,自然更容易和對方打成一片,收獲對方的友誼。
名片效應所起的作用就在于此:讓人覺得你和他是差不多的人,有相似的愛好、相似的性格、相似的價值觀;他喜歡的你幾乎也喜歡,他討厭的你幾乎也討厭。如此一來,對方就會把你當作知音、知己看待,進而會主動親近你。
因此,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不妨在事前多打聽對方的興趣愛好,以及價值觀,然后有意識地向對方表明“我也是這樣的”。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變相的拍馬屁、奉承。其實不然,運用“名片效應”與拍馬屁有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為了營造出“我們是英雄惜英雄,志趣相投”的談話氛圍,促進彼此相談;而后者純粹是抬高對方,有時候甚至還會貶低自己,以期讓對方感到舒服,進而拉近自己與對方的關系。
總之,與人交往時,我們若能恰如其分地用好“名片效應”,就可以迅速促進雙方的良好關系。不過,在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時,我們應當采取一定的科學方法,不能過于露骨。具體來說,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與對方正式接觸之前,我們可以先通過他的熟人了解他的信息,比如他性格怎樣、喜歡什么、討厭什么、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他最欣賞哪一種品性等,這樣我們在與對方接觸時就可以投其所好。
其次,如果我們沒有條件事前了解對方,那么,我們也可以在接觸的過程中去發現他的興趣愛好、想法觀點。想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服飾等,是其內心世界的寫照,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喜好、三觀,只要善于觀察,就會發現我們與對方的共同點。
第二,以話試探,偵察共同點:我們可以通過打招呼,詢問對方的一些情況,然后根據對方透露的信息,如哪里人、什么工作等,進一步推敲彼此的共同點。
最后,當我們發現自己與對方的共同點之后,還要懂得尋找合適的時機,恰到好處地向對方出示自己根據“名片”打造出來的形象,這樣我們就能離目標更近一步。
4.“比慘”心理——安慰別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你比他還要慘
生活中,人們普遍有一種“比慘”心理。在人生不順的時候,一想到自己不是最慘的那一個,心中的消極想法就會淡去很多。會想:幸好我不是最慘的那一個,這樣看來我還是挺幸運的,遭受的罪過并不大,太好了。有人把這種心理稱為“比慘”心理。
周末,女孩兒陳淑秋隨同朋友們一起去野外騎行,在路過一條狹長的山道時,由于路面很窄,又沒有鋪水泥,整條路又是處在一個大坡上,彎道又多。陳淑秋有些控制不住,在一個急轉彎后失去平衡,整個人飛出去兩米遠,摔了個結實。
當時她就懵了,好半天沒爬起來,看著鮮血直流的手掌,她哭了起來。后邊的朋友趕緊跑過來,詢問她的傷勢。見她只是手掌流血,其余并無大礙,一名閨蜜說:“還好,寶貝兒你只是戳破了手掌,上次有人也是在這條路上,把整條腿都給摔斷了呢?!?
原本還在哭泣的陳淑秋一聽,心中那股委屈瞬間消散不少,心想:自己沒有摔斷腿,不但節約了一大筆醫藥費,人也不用遭罪,這么說來,自己還是很幸運的。
“比慘”,是人類先天具有的一種自我調節和應對的能力。首先,“和別人比慘”,這本身就淡化了我們對自身狀態的關注。比如,當我們心里想著“別人比我更慘”的時候,注意力往往就轉移到別人的不幸上去了,無瑕再顧及自己的不幸。其次,“和別人比慘”,也是對我們真實情緒的一種壓制和轉化,將我們自己的痛苦壓制到一個微弱的地步。同時,面對別人更慘的遭遇,我們會生出同情心以及“慶幸”心理。
英國研究員安德魯·奧斯瓦爾德發現:那些對生活感到不滿的人,當他們生活在快樂的地方時,往往會感覺更加痛苦,更加覺得被生活殘酷對待。比如,根據“聯邦行為危險因素調查”數據顯示,美國猶他州居民的幸福感在全美排名第一,卻擁有著美國排名第九的自殺率。相較之下,紐約州居民的幸福感雖然很低,但自殺率卻遠低于各大州。
為什么會這樣?研究者們認為:當一個人感到不幸福的時候,身邊之人的幸福感會讓他們更容易感覺到痛苦。反過來,當身邊的人都不幸福時,即使自己也不幸福,但心里會舒服很多。
人在遭遇失敗或痛苦的時候,會產生更多被驗證的渴望。即“我不是唯一一個不幸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還有人比我更慘呢”。若身邊的人都對生活比較滿意,他們都擁有較多幸福體驗的話,人的被驗證渴望就不能得到滿足,會體驗到更沉重的痛苦。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我們需要安慰別人的時候,不妨利用一下這種“比慘”的心理,告訴對方:你這算什么,我比你更慘。通過將對方的注意力轉移到我們的事情上,進而淡化他們的痛苦心理??梢哉f,這是最好、最有效的一種安慰人的方法。
不過,這種“比慘”安慰法也有著不為大家所知的風險和自我局限的可能。首先,通過“和別人比慘”來淡化對自己遭遇的感受,會導致當事人無法有效地從事件中吸取教訓;同時,這樣的安慰過多還會造成對方養成逃避心理,遇到挫折就想轉移注意力。
其次,與人比慘還涉及一個禁區,那就是安慰的人所講的悲傷經歷,必須得是自己所經歷的事情。如果貿然用別人的經歷來安慰人,那么不但達不到效果,還會適得其反,讓被安慰的人更加抗拒。因為在被安慰的人看來,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典范。
比如,當朋友失業的時候,我們就不能用“不就是丟了工作嘛,你有那么牛的家世怕什么啊,如果你都這么痛苦的話,那我這種沒家世、沒背景的人該怎么辦?”這樣的話去安慰他。因為無論他擁有什么,此時此刻,他的確是失業了。以家世對比的話去安慰,看上去似乎比對方慘,但實際上,卻是對對方遭遇的無視。
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比慘”之法應該是這樣的:你比我好啊,你就是丟了一份工作而已,我上次被辭退的時候,還被扣了一個月的工資呢,還是靠你的救濟才活下來的。你看看,經過那次打擊,我不也挺過來了嗎。相信我,失業只會讓你成長。
因此,比較恰當的利用“比慘”心理安慰人的方法,應該是盡量避免提及那些消極的因素,比如“你家世背景好,不用擔心啊”之類的話。同時,也不能局限于只說一些“你比我好多了”之類的感慨之語,而是要在“比慘”的最后,加上一點鼓舞士氣的話,這樣才能使對方免于養成逃避心理,敢于去正視自己的過錯。
5.蹺蹺板互惠原則——你為對方著想,對方才會為你著想
蹺蹺板,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玩具,兩人分別坐在蹺蹺板的兩端,你往下來我往上,我往下來你往上。玩過蹺蹺板的人都知道,只有當雙方都不停地輪流下壓時,才能享受到這種晃來晃去的樂趣,如果其中一個人不肯出力,那么蹺蹺板就毫無用處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互動和交流,其實也跟蹺蹺板一樣,不能固定在某一端高,另一端低,要高低交錯,如此雙方才會快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助人為樂”、“你好,我好,大家才能都好”。不愿意幫助別人,永遠不吃虧的人,就如同那個坐在靜止的蹺蹺板上的人,雖然看似高高在上,但卻失去了應有的樂趣。做人,就應該秉持這樣一種態度:你為對方著想,對方才會為你著想。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蹺蹺板互惠原則”。
王力文是一位業務員,一個滿懷壯志的職場新人,他告訴自己,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功。凡事一定要精打細算,絕對不能浪費任何資源,絕不放棄任何機會,要讓自己隨時保持在優勢狀態,保持自己在同齡人中的領先地位,總之,就是要贏。因此,初入職場他就開始施展各種手段,將許多同期新人、老人斬落馬下,看上去風光無限。
他成了同齡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晉升速度驚人,上司喜歡把重要任務交給他,同事遇到難題也得擺低姿態請教他。然而,他卻快樂不起來,總覺得自己似乎失去了什么,于是他越來越煩悶,越來越沒笑容,最后,他得了憂郁癥。
一個朋友讓他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在了解他的情況后,只對他說了一句話:“每天去幫助一個身旁的人。”然后,便要他一個月之后再來復診。王力文覺得莫名其妙,以為醫生是在故弄玄虛,但還是把處方單拿回家了,并嘗試按醫生說的去做。
就這樣,一個月過去了,王力文又來到醫生面前,但這次卻是笑容滿面地推開了門。“情況怎么樣?”醫生問,王力文開心地回答:“真是太神奇了,以前聽人說幫助別人自己也會快樂,我還不信,現在我才知道,聽別人親口感激自己,那種感覺真舒服?!?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各種各樣的抱怨,比如“你太自私了,對我一點都不好”、“你看看人家的男朋友,對女朋友多好,再看看你……”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想著別人對我們不夠好,卻沒想過自己是不是為對方付出了,自己的索求是不是過多了,作為女友或男友,自己有沒有讓對方感覺到被關愛……
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不為對方付出,不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施以援手,一味地抱怨別人自私、埋怨對方對自己不夠好,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以這樣的態度與人相處,最后得到的結果也只會是吵吵鬧鬧,不歡而散,更有甚者還會反目成仇。
當我們在苛求別人對我們好的時候,需要明白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別人憑什么為我們著想,憑什么對我們好?一位大學教授做過一個小實驗:他從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隨機挑選了一些人給他們寄去圣誕卡片。他本以為,只有少數人會回信,但沒想到的是,這些人回贈的節日卡片竟如雪花似的寄了回來。大部分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想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收到卡片,就自動回贈了一張,以表謝意。
可見,只有當我們先為他人著想的時候,別人才會為我們著想,這就是“互惠原則”在人際交往中的體現。也許有人會問:憑什么我一定要先為他人著想?就不能是對方先為我著想,然后我再予以“回贈”嗎?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是我們想要獲得別人的好,也就是說,我們是那個“利益”訴求者。自然,想要得到,我們就要先付出。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確實就像兩個人在踩蹺蹺板一樣,都是遵循一個原則:你先給我力量,我才能給你力量;你先給我好處,我才能給你好處。
就像中國人自古以來所奉行的“禮尚往來”一樣,“互惠原則”其實也是一個普遍的社會準則。遵守它,我們就能獲得更大的利益;違背它,就很容易遭到無情的唾棄和嘲弄,甚至會被戴上忘恩負義的大帽子。人們對于那些只知索取,而不知償還的人,普遍懷有一種厭惡感,人們往往極力避免與這種人為伍,也不愿與之打交道。
因此,平日在與人交往時,我們應該大方一些,不要過于“吝嗇”,也不要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嘗試著多為別人著想,多多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切莫袖手旁觀,及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你會發現,這個世上還是感恩的人多。
6.戀愛補償效應——肯定對方,順著對方說“是”
心理學上有一種“戀愛補償效應”,表現在男女戀愛中,指的就是人們通常會喜歡那些先喜歡自己的人。而表現在普通的人際交往中時,則指的是大多數人往往更愿意跟那些喜歡自己的人相處。由此延伸開來,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
人們更喜歡跟那些認同自己,贊同自己看法和觀點的人交流、相處。如果有人總是反駁自己的觀點,總是對自己說“不是”、“不對”,那么我們通常會疏遠他。
有一次,李濤想買一臺筆記本電腦,“誤入”了蘋果專賣店。一位銷售員立即走上來給他介紹。本來他是不考慮這個牌子的,太貴了,但銷售員的話卻留住了他。
當時,李濤是這樣說的:“我想買個便宜的。”對方聽后立即說:“不錯,我們這個牌子的確是不太便宜,但是它能有更好的操作感和藝術感,并且具有相當長的穩定性和保值性。雖然價錢貴了些,但您卻可以用好幾年。而且,我看先生您舉止不凡,絕對不是缺錢的人,您放心,我們有良好的售后服務,保證讓您物有所值?!?
在銷售員巧妙的話術下,最終,他被對方說得心情大好,買了一臺上萬元的機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與人之間最暢通的交流,應該是彼此達成一定共識。如果一個人在主觀上不愿聽我們說話,那么我們的任何言語都是蒼白無力的。想要讓對方愿意跟我們坐下來好好說話,就必須先營造“是”的氛圍,讓他愿意聽我們說話。
沒人喜歡跟一個總是反駁自己的人交談,即使他有可能真的不對,這是生物的一種普遍共性。比如,養過寵物的朋友應該知道,不管是小貓咪還是小狗狗,它們都喜歡主人順著它們的毛兒來摸。同樣的道理,與人交往時,我們迎合對方的想法,說“是”的這個過程,其實就相當于是在對他們進行“順毛捋”。
為什么人會有這樣的心理?有人也許會說,“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被拍馬屁呀”。其實不然,這里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一個人能迎合我們,這至少說明了我們在對方眼中是有可取之處的,是值得“迎合”的,單憑這一點,就包含了別人對我們的認同。與這樣一個人相處,只要不出現極端情況,我們內心當然更愉悅,甚至愿意與對方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其次,與一個懂得尊重和認同自己的人相處,會讓我們更有成就感和安全感。至少我們可以知道,在我們還有“利用價值”之前,對方不會輕易地背叛、傷害我們。我們也不必為了維護良好的關系而一再讓步,在精神層面也因為對方的肯定而獲得相應的滿足。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與人交往時,我們要多利用這種“戀愛補償心理”,多迎合對方,順著對方說“是”。這樣一來,不但能減輕對方對我們的抗拒和排斥心理,還能強化我們在對方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對方更樂意親近我們。
當然了,凡事不能矯枉過正。值得注意的是,順著對方說“是”,并不是沒有底線的阿諛奉承。如果對方的一些言論過于離譜,這個時候,我們最好不要牽強附會。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指鹿為馬”,這樣純粹的拍馬屁行為,往往令人瞧不起,更不能將其理解為是“順著對方”。
我們要做的是,科學地利用“戀愛補償效應”這種心理,在合適的話題上,在適當的時機里,順著對方的意思說“是”。讓他覺得我們和他的想法、觀點是一致的,是完全站在他這條陣線上的,是跟他合得來的。從而讓對方從內心里削弱對我們的戒備,進而拉近我們跟對方的距離,促進雙方友好交流,和睦相處。
7.卷入效應——“我”和“我們”,小區別大不同
有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項有名的實驗:選編三個小團隊,然后從中選三個人來扮演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三位領導人,然后對這三個團體進行意識調查。
結果發現,民主型的領導人所帶領的這個團體,表現出了最強烈的同伴意識。而其中最有趣的是,這個團體中的成員大多都使用“我們”而非“我”來說話。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卷入效應”。因為“我們”這個字眼,潛臺詞就是把對方和自己捆綁在一起,大家是一個共體,是一個團隊,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一種被認同、被融入的感覺。
亨利·福特二世在描述令人討厭的行為時,也說過:“一個滿嘴都是‘我’的人,一個隨時隨地‘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的人,一定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的確,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過多,就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
可見,在人際交往中多用“我們”,能讓對方覺得自己被重視,沒有被排斥,有共同參與的感覺。會說話的人,往往會刻意避開“我”字,更多使用“你、您、我們”等字眼。就跟你更喜歡談論自己一樣,對方也更喜歡聽到與他們有關的。
與人交往,過分強調“我”字,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筑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人際溝通的本質,在于有意圖地對他人進行控制、引導。單單一個“我”字,未免顯得有些冷漠,聽在他人耳中,更像是說話者在向他人傳遞一個“你別參與”的訊號,無法讓別人與自己站在同一戰線。
這就好比一個小孩子,他的口頭禪通常是這樣的:這是我的東西。他們總以“我”為表達的主體,這是因為小孩子的自我顯示欲太強烈所造成的,小孩子這么說,是天真率性的表現。但是,如果成年人在交往過程中,也用這種表達方式,就可能在人際關系方面受阻,甚至在自己所屬的團體中被人孤立。
相比起來,“我們”這個詞就溫和多了,它就像一團雪球,將靠近它的人都吸收進去并壯大自己。一個善于說“我們”的人,是很有領導力和號召力的,是受人歡迎和擁戴的?!拔覀儭边@個詞,最能使人產生團隊意識,適用于我們生活中的各類人際交往。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就做過研究,他們從大街上隨意選取了154對“從一而終”的中老年夫婦。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拍攝下這些夫妻15分鐘的對話,主要記錄其出現矛盾時各自的想法,同時監控他們的心率、體溫和流汗程度,以評估其生理狀態。
結果顯示,在交談中頻繁使用復詞,如“我們”、“我們的”的夫妻,他們的說話語氣和神態更相似,爭論時的態度也更積極,且出現壓力增加的情況也更少。而那些喜歡在吵架中強調“我”和“你”的夫妻,更容易在爭論中引發對這段婚姻的不滿,爭吵時間越長,呈現的壓力感越大,沖突也就隨之加劇。換言之,平時總愛說“我們”的伴侶,在面對沖突時更能和平解決,生活也更幸福。相反,總是說“我”的夫妻則矛盾不斷。
該項研究的負責人本杰明·賽德解釋:“‘你我’分明的夫妻更自我,不善于從伴侶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更偏向于說‘我們’的夫妻,他們的婚姻滿足感更強。”
諸多事實證明,人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對方說“我”、“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遠不如采用“我們……”那么,如何在說話中多用“我們”、“咱們”呢?
第一,盡量用“我們”、“咱們”代替“我”。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我們”、“咱們”一詞代替“我”,這可以縮短和其他人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咱們)……好嗎?”。
第二,這樣說話時應用“我們”、“咱們”開頭。在員工大會上,領導如果想說:“我最近做過一項調查,我發現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的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此時,他完全可以將上面這段話的三個“我”字轉化成“我們”?!拔摇敝荒艽硪粋€人,而“我們”、“咱們”代表的卻是整個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員工自然容易接受。
第三,非得用“我”字時,以平緩的語調講出。不可避免地要講到“我”時,你要做到語氣平淡,既不把“我”讀成重音,也不把語音拖長;同時,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你要把表述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聽的人覺得你自認為高人一等,覺得你在吹噓自己。
總之,“我們”是一種共同的擔當和認可。多用“我們”代替“我”,讓那些與我們交談的人慢慢走進我們的陣營,縮短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間的感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