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社交禮儀概述
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活動日益頻繁,差不多每個人每天都要同他人接觸交流。在社會交往中,就不能不講究禮儀規范。社交禮儀是社會文明生活的重要標志之一。講究社交禮儀,不僅體現出個人的文明水準、道德風貌和氣質風度,而且在涉外交際場合中還體現本民族的文化修養和本國家的文明形象。
一 社會交往不可缺少社交禮儀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它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以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示對對方尊重的方式和過程。禮儀的核心是尊敬友善、互相謙讓。在社會交往中,不可缺少社交禮儀。
01 禮儀是人類文明生活的重要標志
禮儀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人際交往的通行證。
禮儀由禮節和儀式組合而成。禮節是特定民族、人群或國家基于歷史傳統而形成的文化形式,是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交際場合表示問候、尊敬、祝頌的慣用方式,如鞠躬、握手、點頭致意等。儀式則是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形式,如重要會議、開幕式、閉幕式、簽字儀式等。
在人際交往中,禮儀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其一,促進溝通,促進人們相互尊重。人們在交往時以禮相待,有助于加強人們之間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關系。
其二,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禮儀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從而協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其三,減少與緩和人際矛盾。在現代生活中,人們的相互關系錯綜復雜,有時會避免不了地發生沖突。講究禮儀有利于促使沖突各方保持冷靜,從而有利于緩和矛盾。
禮儀可分為社會禮儀與專項禮儀兩大類。
社會禮儀是用來約束每一個社會人的。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尊老愛幼、女士優先等。
專項禮儀則是各行業根據自身的特殊需要而形成的各種形式規范。如果按內容分類,大致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如果按職業分類,可分為教師禮儀、警察禮儀、軍人禮儀等。
02 社交禮儀是社會交往的行為準則
社交禮儀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點。
傳承性
禮儀規范將人們交往中的習慣、準則的形式固定并且沿襲下來,就形成了繼承性的特點。它是人類長期共同生活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標志之一。當然,對于古代的禮儀不能全盤肯定,特別是封建統治者制定的許多禮儀是為了肯定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維護其封建統治的,是強迫臣民門絕對服從的,對于其糟粕我們必須加以擯棄。只有對那些反映中華民族和勞動人民文明水平、道德風貌、大智大勇和氣質修養的健康高尚的禮儀,才是我們可以肯定和借鑒的,才代表了我們祖先講究禮儀、待人以禮的主流和本質。
民族性
禮儀的內容大都以約定俗成的民風習性、特定文化為依據,它突出地集中地體現了本民族的心理、文化和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講,禮儀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文化和社會風尚。在交際活動中,除了要注重業已形成并被廣泛認可的通用的禮儀規范和準則外,同時還應當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禮儀傳統。這樣做,非但不會與通用禮儀規范相悖,相反,會使交際對象感到更加親切,倍增友善情誼。
Tips
由于現代社交禮儀具有民族性的特點,所以入鄉隨俗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國當你喜歡一個小孩時,可以用手去撫摸他的頭發,表達你的愛意,但如果這是在泰國,那里的人們認為頭發是靈魂所在,別人是不能碰的。
變異性
現代社交禮儀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其運用受到時間、地點的約束。同一禮儀時常會因時間地點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這便是禮儀的變異性的特點。
現代社交禮儀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封建社會滅亡了,其禮教也隨著消亡。三拜九叩之類的禮節拿到現在就行不通,反過來20世紀初的一些仁人志士海外求學歸來,以鞠躬替代跪拜禮則被視為異端。同一禮節在此地被視為友好,在彼地則可能被視為冒犯別人。
針對性
一般來說,禮儀的運用是規范的,但是由于現代社交對象的不同,禮儀的適應則有了針對性的一面。同樣的禮節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階層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在社交活動中必須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運用相應的禮儀。如同樣一句話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沒有什么,而對老年人來說,則可能傷害他的感情。再如同樣是握手,男女之間力度就應不同,老朋友和新知亦有所不同。同樣是打招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也不同。正是由于禮儀有這樣一些細微差別,要求人們在社交活動中盡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社交禮儀,熟練地運用禮儀規范來展示自己的風范,使自己在社交場合中保持良好的社交形象,促進社交成功。
03 社交禮儀具有教化的功能
社交禮儀之所以被提倡,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多種功能和作用。社交禮儀可以使人們之間的感情得到溝通,成為人際關系和諧發展的調節器,還可對社會風尚產生良好廣泛的影響,能夠教育糾正人們的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講究禮儀不僅有助于個人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而且有益于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總的說來,社交禮儀在人際交往中,具有溝通、協調、維護及教育四大功能。
溝通功能
在人際交往中雙方都自覺地執行禮儀規范,這樣容易使雙方之間的感情得到溝通,從而容易使人們之間的交際往來得到成功,進而有助于人們從事的各種事業得以發展。
協調功能
從一定意義上說,禮儀是人際關系和諧發展的調節器。人們在交往時按禮儀規范去做,有助于加強人們之間的互相尊重、友好合作的關系,緩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情感對立與障礙。
維護功能
現代社交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反映和標志之一,同時禮儀也反作用于社會,對社會的風尚產生廣泛、持久和深刻的影響。社會上講禮儀的人越多,社會便會越和諧安定。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禮儀起著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教育功能
現代社交禮儀通過評價、勸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糾正人們不正確的行為習慣,倡導人們按禮儀規范的要求去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正常生活。遵守禮儀規范的人,客觀上也起著榜樣的作用,無聲地影響著周圍的人。大家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就會共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04 社交禮儀展示著人的精神風貌
在加強人們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推動社會進步中,社交禮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
社交成功與良好的社交形象是分不開的。社交中的自身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響著交往雙方關系的融洽和交際的成敗。
講究社交禮儀有助于塑造人的良好社交形象。社會交往中的人,總是以一定的儀表、裝束、言談、舉止進行某種行為而出現的,這是影響人們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整潔大方的衣著、得體的舉止、高雅的氣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真誠動人的談吐,必定給對方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從而建立起友誼和信任關系,達到社交目標。在這里,禮儀不僅起著潤滑和媒介的作用,而且起著黏合和催化作用,它對表達感情、增進了解、樹立形象都是必要的。
促進交往行為的規范化
社會交往中,人與人的了解和認識是從禮貌開始的,禮貌禮節從古至今都是衡量一個人文明程度的準繩之一。在社交中人們互相鞠躬、握手、擁抱、獻花等,不僅是對交往對象表示敬意和友善的一種形式,而且還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氣質修養,以及處理問題時的應變能力。在社交場合,人們按照固定的程序,采取恰當的方法進行交往,有助于相互間的溝通和達成共識。禮儀作為一種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一方面是各種人際交往的有效途徑,同時它還有著對人際關系的整合及疏導功能。如守時守約、講究儀容儀表、尊老愛幼、講究公德等。禮儀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事事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彬彬有禮,努力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禮儀同時還制約人們按照社會公認的行為模式去交往、去生活,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動,為人們創造安定團結的生活工作環境,成為人際關系和諧的潤滑劑。
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禮儀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能割斷歷史,對民族傳統文化包括禮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時代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使它不斷發揚光大。
講究禮儀有助于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古往今來,人們都把禮儀修養視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有無教養的尺度之一。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禮儀中的精華,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促進社會的和睦和發展。
有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
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使國人看到了五彩繽紛的外部世界。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流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禮儀也面臨著與世界接軌的問題。人們注意到在禮儀問題上故步自封是行不通的,但是搞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也是行不通的。我們不但應該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而且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禮儀教育和禮儀實踐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鞏固和發展人民內部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關系,使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蔚然成風。
在對外交往中講究禮儀,可以展示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加深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交流,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
二 社交的基本禮儀規范
社交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有著一定的規則和慣例。正是這些基本規則和慣例構成了社交禮儀的基本內容。社交中要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這是最起碼的社交要求,只有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社交中還要把握“適度”原則,與他人保持恰當的距離,距離能夠產生美。只有知曉了這些禮儀的規則,才能在社交中游刃有余、應付自如,開創出一片自己的社交新天地。
01 尊重他人,禮貌待人
人們在社交活動中,必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尊重是禮儀的情感基礎,人與人之間只有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諧愉快的人際關系。
在人際交往中講究禮貌是為了表達對人的尊重。實際上,尊重應該是相互的,你尊重別人,別人自然也會尊重你;你不尊重別人,你也不會被尊重。世界上一般人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那么人人都應該學會尊重別人。只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一點也想不到應該尊重別人,這是自私自利、不懂得起碼禮貌常識的表現,這樣做也就無法在人際交往中取得成功。
拜訪他人家庭或前往他人辦公室洽談,拜訪者的眼睛不得四處窺視,更不得在對方未允許之前去翻看或挪動桌子上放置的文件、書報和其他物品。因為這些都是他人的私人領域,同時他人桌上可能夾置某些“隱私之物”,所以絕不能有冒昧舉止或侵犯行為。
02 約束自己,自律自重
禮儀規范是為維護社會生活的穩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反映了人們的共同要求,社會上每個成員都應當自覺遵守執行。誰違背了禮儀規范,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人們掌握了禮儀規范就會在心目中樹立起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并以此來約束自己在社交中自覺按禮儀規范去做,做到自律自重。
對個人來說,培養自律自重的過程,實際上是在高度自覺的前提下使自己的整體素質提高的過程,所以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肯下工夫,是能夠達到理想境界的。因此我們應當自覺學習禮貌、禮節、民俗等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待人接物中應付自如,左右逢源。
生活中,有人在某種場合很懂禮貌,很講文明,懂得自律自重,而在另一種場合卻顯得粗野庸俗。當然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但禮貌修養好的人總是能以嚴格的禮儀規范要求自己,即使遇到一些特殊場合,比如對不講禮貌的人,也能心平氣和地以禮待人。他們時時處處都能講究禮貌,而不受環境的影響,這是他們自我性情陶冶的結果。
03 尊重女性,女士優先
女士優先的核心精神是要求成年男士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在行動上從各個方面尊重女士、照顧女士、幫助女士、保護女士。
在演講時
人們在發表演說時,開場白總要先說“女士們”再說“先生們”。因為首先提到的人總是最受尊敬的人。
在進餐時
與女士一同進餐時,男士要協助坐在身旁座位的婦女就座,做法是把椅子從餐桌往外拉開,等婦女站到合適的位置將要坐下時再把椅子推回靠近餐桌,讓她坐下。在宴會上服務員總是先給女客人上菜,然后再給男客人上菜。
在行走時
男女在街上一起行走時,男子必須走在靠馬路車輛行駛的一邊,過馬路時,男的不必前后來回奔跑,只需保持在女伴左邊,使女性居右。
走路如果不是并肩而行,一般原則是讓女士走在前面,男士走在后面,只有當遇到障礙需要男士去排除的時候才例外。
上樓梯時,是女先男后,下樓梯時則恰恰相反,男士應當走在前面。
Tips
與婦女同行,還應主動幫助她攜帶背包以及外衣等物品,絕不能自己兩手空空而讓婦女拿著許多東西,但不必幫她拎隨身的小包。另外,當男士為女士效勞遭到再三拒絕時,男士亦不必勉強。
04 待人接物要寬宏大度
寬宏大度,就是能容人,能原諒別人的過失。每個人都要學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地多為對方著想,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樹立容納他人的意識。
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應當具有寬容別人的胸襟。如果出現意見對立或對方傷了你的自尊心,侵犯了你的利益,都應以寬大的胸懷容人。我們不能要求所接觸的人都有使自己滿意的處世辦法。有的人在待人接物時會無意中出現失禮行為,還有的人缺乏禮貌修養。遇到這些情況,如果不容人,則無法使交往繼續進行,甚至造成很難彌合的感情裂痕。寬容別人,不但能顯示出自己的良好修養,而且能使行為不良的人得到感化。
得理不讓人,對無理或失禮者窮追不舍,把人逼入窘境,這樣就易使對方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不但不會承認自己有錯,反而容易產生對抗的心理與行為。
當然,寬容絕不是縱容,不是放棄原則的姑息遷就,不是做“老好人”。對于邪惡行為和故意尋釁滋事者不能一味講寬容,而要有理、有禮、有節地堅持說理。如果容忍邪惡,不但談不上禮貌,而且連道德人格也喪失了。
05 把握恰當的情感尺度
人際交往中要注意各種情況下的社交距離,也就是要把握在特定環境中人們彼此之間的情感尺度。
人與人交往的時候不能冷淡,也不能過于熱情,過分的熱情會讓人反感。中國人講究待人接物既要誠懇熱情,又應當合乎彼此的身份和關系,符合禮儀規范。如果一味只顧熱情友好,而不顧“禮”的適度,就是所謂的“熱情越位”,這與不夠熱情同樣有害。“熱情越位”會被人視為失禮和沒有教養的表現。實際生活中,常見的過分熱情的現象有:與人交談時,喜歡用過多的吹捧語言;不管他人是否愿意接受,勉強別人吃飯或玩耍;在宴會上互相敬酒表示友好,但如果過分熱情,硬讓不會喝酒的人喝酒甚至過量喝酒,就會失言失態,從而破壞宴會的氣氛,也使客人的身心受到傷害;客人已是酒足飯飽,還不停地勸其繼續吃喝等。過分熱情會使別人陷于難堪境地,并可能覺得你很虛假。所以,我們在待人接物時要注意既用真誠的熱情,又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即要做到熱情有度。
尊重交往對象,也應有一定的度。過分的尊重有可能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在被迫演戲,對方也可能會因此看輕你。
表現自己的謙虛,應有一定的度,過度的謙虛會讓人覺得虛偽;表現自己的豪爽,也應有一定的度,否則別人會覺得你對任何人都會這樣,他自己受到的豪爽與慷慨并不那么寶貴。
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需要給予和付出,也需要很好地把握交際的距離,真正待人有方的人,總會不失時機地使自己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與他人等距離地交往
在現代社交活動中,我們經常需要同時與幾個朋友打交道。在這種情況下,言談舉止稍有不慎,就會顯得厚此薄彼,影響自己與他們之間的關系。為了避免這種失誤,最好的辦法就是要遵循“等距離”原則。所謂“等距離”原則,是指在社交場合,特別是在一些交際應酬中,對待眾多的合作伙伴,應努力做到一視同仁,不要使人感覺有明顯的親疏遠近、冷暖暗明之分。
06 務必尊重他人的隱私
隱私,即不愿告訴他人和不愿意公開的個人情況。國內外的社交活動中均尊重個人隱私權,凡涉及個人隱私的一切問題,在交往中均應回避,否則就會引起對方的不悅,自己也感到尷尬。
由于習俗不同,許多民族都有其忌諱的話題。政治問題、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個人好惡等等,在涉外交往中都不宜妄加非議。個人隱私、他人的短長、令人不快的事物以及低級趣味,也是不應選擇的話題。中國人之間談論疾病、死亡、厭惡的甲蟲以及慘案、丑聞、色情故事之類無關緊要,對外國人卻絕對談不得。外國人認為談論這些格調低下、庸俗的話題,使人掃興,又不吉利。中國人相見經常互相問候對方的身體如何,但外國人通常是不愿談論這些話題的。若是與病人討論、分析病情,將會被看作是失禮的。
需要強調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一旦發現自己選擇的話題不受歡迎,應立即轉移話題,不要毫不知趣地繼續下去。如因自己疏忽而選擇了令對方不快的話題,則應當道歉,這也是對對方的尊重。
07 文明交往,不開過分的玩笑
同事、朋友之間相處,開玩笑是經常發生的事。但開玩笑要適度,不能違背禮儀。過度的玩笑常常會適得其反,引起不良的后果。
那么,這個“度”應如何掌握呢?
要根據說話的對象來確定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活潑開朗,有的大度豁達,有的則謹小慎微。對于不同性格的人,開玩笑就要因人而異。
要根據說話對象的情緒來確定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里可能會有不同的心境和情緒。因此,開玩笑應選擇在大家心情都比較舒暢時,或是在對方因小事而不高興,并能通過笑話把對方的情緒扭轉過來時。
要按說話時的場合、環境來確定
在安靜的環境中,在大庭廣眾之下,盡量不要打趣逗笑。
開玩笑一定要注意內容健康,幽默風趣,情調高雅,切忌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同時,還要忌開庸俗無聊、低級下流的玩笑。開玩笑的內容應帶有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大家在開玩笑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從中收到積極的效果。
08 在社交場合不能隨便發怒
在社交場合中隨便發怒,會造成兩種不良的后果。
首先對發怒的對象不友好,它會傷了和氣和感情,失去朋友、同事之間的友誼與信任。其次,對發怒者不利,一方面對本人的身體狀況產生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對發怒者的形象有不良的影響,人們會認為他缺乏修養,不宜深交。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適應環境,并求得環境的認可和接受,也是一種本能的表現。它在社會交往中主要表現為與朋友、同事友好相處,不發怒或不發脾氣,并從多方面克制自己。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遇事要冷靜思考;其次,要多為對方著想,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從中找出自己的缺點,以便更好地修正自己的看法;此外,對人要平和禮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獨特的個性,都有著各自的生活習性和興趣愛好,都有著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領域。
Tips
尊重他人,事實上也是在尊重自己。對人平和禮貌,可以表現自己的修養、風格和氣度,可以樹立起自己良好的威信,可以贏得更多朋友的信賴和尊重。
09 社交中不妨礙他人的行為
在公共場合,每個有教養的人都應當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盡量不因為自己的行為舉止妨礙、打擾他人。
在辦公室里打電話,除了應調低自己的聲音外,還應注意長話短說,避免長時間占用公用的電話,否則既影響單位業務信息的傳達,也影響他人情緒。
在車站、機場、商店等公共場所,說話的聲音要小到不妨礙他人為宜,手勢也不宜過多。那種高談闊論、指手畫腳地談笑,是對他人的妨礙,也是對他人的一種輕視。在大庭廣眾之下,走路不得咚咚作響,步子要輕一些。遇急事,不宜慌不擇路、拼命奔跑,以免引起他人的不安。
劇院和音樂廳的規矩相當嚴格。首先,必須按時到達,準時入場。如果遲到,看戲必須等待一幕演完,音樂會必須在奏完一曲后,來者方可入場。有時甚至要等到中間休息后,才能入場就座。場內要保持安靜,特別是音樂會,在演出過程中,除了演奏的音樂聲外,應該鴉雀無聲。談話、品評、有時甚至翻閱節目單的聲響,都會使鄰座的人不高興。咳嗽也要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