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撒哈拉沙漠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讀高淑霞的《去撒哈拉沙漠》人間美好情懷的禮贊
高淑霞是北京石景山區作協的會員,2013年才開始文學創作,卻勢頭很猛,先后創作了長篇小說《愛過恨過》,中篇小說《走出抑郁》《誰是兇手》,一篇短篇小說還獲過一個全國大賽的獎,起步不長,卻成績斐然,實在不易。她的勤奮,她的才華,都是她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近來,她又開始了小小說和閃小說的寫作,仍然是卓有成效。這本小小說集《去撒哈拉沙漠》的出版,就是一個明證。
小說集的內容比較豐富,有對社會上丑惡事物的抨擊和揭露,這些作品對我們有警示作用,但我覺得,她更多的篇目謳歌了人間的真情,這是她小說的亮點。縱觀我們當前國內的小小說,多是批評型的。這部分小小說有它的社會意義和流傳的價值。但我以為,宣傳正能量,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激勵人們積極向上,對匡正日益頹廢的世風,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意義更為重大。可惜,當下這類作品偏少,精品更是鮮見。從這個角度說,高淑霞的小說,自有它存在的重要性。
《嘉措,我懂你》寫一個叫嘉措的藏族青年,在一次火災中救了四個小孩,自己身負重傷。特別是他為了讓自己喜愛的人不為自己擔心,假說自己去世了。小說表面寫得很平靜和淡定,但字里行間,卻蘊藏著洶涌的激情,使我們受到深深的震撼。
《安教授的秘密》時間橫跨了幾十年。寫一個叫秋花的女子,當初為了安教授能獲得真愛,毅然犧牲自己的幸福,主動退出婚姻。到了安教授的晚年,她又來照顧教授。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很弱小的女子,卻又有非常博大的胸懷。她的真摯,她的深情,讓許多身在高位的或聲名顯赫的人汗顏。小說實際是一本很好的教育我們怎么做人的教科書。不圖回報,不為私利,多為他人著想,在道德缺失的年代,非常值得深思和倡導。
《你這個孩子啊》是一篇很精彩的小說。前半部用了大量的篇幅和很多的層次,極力寫陳家老太對二兒媳的不滿。這樣寫,有兩個作用:一方面,給讀者造成一種思維定式,對二兒媳形成很差的印象,為后面的陡轉做了很好的鋪墊;另一方面,讓讀者誤以為又是一篇婆媳不和的俗套故事。結尾卻出人意料:二兒媳主動放棄應得的房子遺產,回到農村。一個深明大義、胸懷寬廣的農村女子的形象躍然紙上,令讀者欽佩。小說對兒媳的筆墨寥寥幾筆,人物形象卻分外突出。
《3棟502號女人》,寫了一個卓爾不群,似乎很“另類”(與一般人的行為截然不同)的女人,最后卻揭出她是一個園林設計師,退而不休,繼續做有益于社會的事。小說沒有講述驚天動地的偉業,在平淡無奇的常見事物的敘述中,突出人物的不凡情懷。
《窗里的女人》所寫的人物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大相徑庭。一個女子被車子撞成重傷,導致了下肢癱瘓。其結果是婚姻告吹,工作失去,她終身與輪椅為伴。但她卻對撞傷她的司機沒有一點怨言,甚至為司機著想。聯想到我們生活中多次報道的“碰瓷”事件,不禁讓人感慨萬千。也許,這是一個理想化的人物,但是,榜樣的力量畢竟有著極大的教育作用。
《那一抹高原紅》寫了一對藏族姐妹的故事。姐姐為了照顧病重的媽媽,放棄了學業,讓妹妹繼續讀書還上了大學。值得思考的是,作者沒有按照常見的小說套路來寫,而是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特殊的情節:妹妹是被收養的,與這一家人沒有血緣關系。這樣,不僅使小說讓人感到新穎,而且人物的境界更提升了一個層次。
高淑霞的小說不僅在意蘊上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而且,在寫作的技巧上,也是頗下苦功的,她善于探索多種構思方式。如《瞪大眼》,用前后對比的方法,寫出人物由囂張一時到偃旗息鼓的過程,人物的形象非常鮮明。我曾多次提出,小小說篇幅極短,因此,它必須尋找與中、短篇小說完全不同的創造方法。對比就是其中一個事半功倍的好策略。另一點是,注意情節的曲折。著名作家孫方友曾提出小小說情節“翻三番”的論斷,但這是極不容易的。在小小說這么短的篇幅里,要做到跌宕起伏,是需要有一定功力的。《為了玲兒》就是一篇有多重曲折的小說。小說中李海為了追求韓冰,與妻子魯璐離婚。韓冰誘惑了李海,又刻意讓他看到了與自己男友周杰纏綿的情景,旨在無情地耍弄李海,目的是為了替被李海拋棄的家鄉的女友報仇,而李海的女友玲兒原來是韓冰的表姐。事情到此應該結束了,可作者又設了一層轉折:那“男友”周杰竟是韓冰雇來假扮男友的。層層轉,情節撲朔迷離,但卻是天衣無縫。如此巧妙的設計,令人拍案叫絕。
結尾的陡轉,是小小說這種文體最大的特色。這就是人們所稱的歐·亨利式的結尾。但要運用得脫俗、新鮮,卻很不容易。前面所提到的《你這個孩子啊》,就是一篇成功之作。《臉上有刀疤的男人》也頗不平常。前半部極寫一個男子的粗俗,后半部筆鋒突然一轉,寫他在歹徒動刀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以震天動地的氣魄,一擊制勝,讓人大開眼界!小小說陡轉的關鍵,在于前面大力的渲染,以及“轉”得出人意料。這篇小說的處理都很到位。
《夢醒時分》和《隱秘的情人》等,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限于篇幅,不一一分析。由此可見,陡轉在淑霞的小說中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一種有意為之的風格,也說明她對小小說這種文體特質有比較明確深刻的把握。
如果說,淑霞的小說還有提升的空間的話,那就是有的小說的結尾還顯倉促了一些,需要再好好設計與推敲。
但航向已明,風帆已經揚起,努力前行,太陽就在前方。
是為序。
顧建新[1]
2016年8月
注釋
[1] 顧建新: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微型小說學會理事。曾任中文系主任,江蘇省教育廳中文指導委員會委員。出版《微型小說學》等專著五部,在新加坡《新華文學》及國內《文藝評論》《紅樓夢學刊》《文藝報》《文學報》《寫作》等報刊上發表評論200多篇。曾任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全國征文大賽10屆綜評委,參與《中國微型小說鑒賞辭典》等的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