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實體和歐洲一體化的領頭羊,在歐盟、歐洲乃至世界的經濟、政治、國際關系的舞臺上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與德國的各種交往也越來越頻繁和深化,我國全方位了解德國的需要也越來越緊迫和重要。基于德國位于歐洲中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發展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傳統,德國文化呈現出鮮明的、既不同于東歐、又不完全與西歐國家相同的特性。本書從歷史、區位地理、認同與文化符號的角度對德國文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頗有學術創見。
普通
1
21萬
0
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教授于2018年11月11日19時54分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為了紀念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我們特推出了曾仕強經典語錄及系列國學經典珍藏版圖書。曾仕強教授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孝經》有著深刻的研讀和理解。本書中,曾教授以建立良好家庭關系為要義,從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導引出孝治的觀念,更是將孝道擴大到治國、平天下的境界。曾仕強教授認為:天地是我們的根,父母是我們的本。做人不能忘本,飲水才會思源。相信大家的煩惱、痛苦、恐懼和困惑,或多或少都和家庭關系有關,希望你能從本書中有所收獲,探索中國式家庭倫理關系,建立更加和諧、友愛的家庭。
這本書專注于解讀《黃帝》,書中對于每段話的講解,都有對應的正本、原文、清源、見知和今譯。解釋內容詳細而明確,對于讀者理解《黃帝》有很大的作用。
本書思索的是在中德文化關系中德國的自我認同與中國作為“異在”之間的張力問題,由此梳理出德國文化史中的中國形象發展歷程,即一個“異”與“同”從博弈到融合的歷史過程:由17世紀以前在德國文化中作為“異國”的中國,到17世紀作為“異教國”的中國,到18世紀 “異國”和“隱喻”兩種中國形象的并存,再到19世紀中國作為“大寫的他者”,最后達到20世紀德國對中國認識的“自我化”。
絲綢之路作為東方文明史中最具魅力的文化資源而久負盛名,它是古代中國向世界開放的第一個門戶,也是古代中國得以與西方文明融匯的必要通道。是為此,《絲綢之路》雜志社自2012年以來,組織了多項考察活動,以弘揚絲綢之路優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