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吼不叫不寵不嬌教育孩子100招
最新章節
- 第13章 不吼不叫,讓你的孩子更健康,更陽光
- 第12章 不吼不叫,培養素質高 本領強的孩子
- 第11章 不吼不叫,讓孩子愛上學習
- 第10章 不吼不叫,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 第9章 不吼不叫,跟孩子完美溝通
- 第8章 不吼不叫,給孩子指明方向
第1章 前言
今天的父母很難做
今天做父母,難就難在,社會、學校、家庭對孩子的要求不一樣:
從政府到媒體,天天都在提倡:給孩子減負。企業也在敲邊鼓:反對“高分低能”。
從學校到老師,天天都在追求:升學率。給孩子減負沒錯,但要“減”到拿高分為止。一些老師也感慨:搞素質教育之前,分數是我們追求的主要目標,現在是唯一的目標了!
從父母到親友,天天都在琢磨:孩子該怎么教?看見一個好的觀念、一種好的方法,就想在孩子身上試驗一番。
假設全聽社會的,孩子可高興了,老師卻要不高興了;老師不高興,孩子能笑出聲兒來嗎?父母也要陪著受些折騰。
假設全聽老師的,孩子不用買學習機了,自己就是“學習機”,從早到晚,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假設全聽父母的,父母卻不知道該聽誰的,左顧右盼,左右為難,最后大概是放任自流,或者跟著感覺走。一些父母逼著孩子學“特長”,難道真的相信“特長”可以成為孩子人生的靈丹妙藥嗎?有些父母則宣稱:不要求孩子成功,過得快樂就好。說這話時,心里可能還在犯嘀咕:孩子現在倒是快樂了,不知將來如何。
古人以為,“任重而道遠”,最難的是持之以恒。今天的問題不同了,最難的不是“行萬里路”,而是無路可走;或者說,眼前處處皆歧路,不知該從哪條路上走。
所以說,今天的父母很難做。
中國孩子的三大缺憾
今天的孩子也很難做,全國各地的孩子們普遍缺少三樣東西:
一是缺睡眠。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對全國六大城市的中小學生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3的小學生和不足1/4的初中生能夠獲得充足的睡眠。我們自以為給孩子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卻不能滿足孩子最基本的一個生理需求。有的孩子唯一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睡一個自然醒。想想都覺得可憐!
二是缺快樂。新華網做過一個“孩子,你快樂嗎”的調查,令人吃驚的是,搖頭的孩子竟是如此之多。要問孩子們為什么不快樂,一首在孩子中間流傳的兒歌或許道出了答案:“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在我心中,老爸最兇,經常把我打得鼻青臉腫;在我心中,老師最兇,常常把我留到七八點鐘;在我心中,老媽最兇,成天把人罵得頭昏腦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位專家說:童年的快樂是一生快樂的源頭。而我們的父母卻喜歡讓孩子付出今天的快樂,去換取明天的幸福。這究竟是聰明的“投資”,還是愚蠢的“賭博”?我們真該好好掂量一下了!
三是缺鍛煉。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網絡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是中國最缺乏運動的三大群體之一,而另外兩大群體是剛入職場的年輕人和中年人。孩子們缺少運動,不用調查其實也知道。他們每天早出晚歸,比父母還忙,哪有鍛煉的時間?不鍛煉的后果是孩子們的體質整體下降,情況糟糕到何種地步,查查相關新聞就知道了。
人類面對自然和社會挑戰的三大法寶是健壯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智力。我們的孩子只剩下一顆裝滿知識的腦袋了,怎樣應付未來的挑戰呢?
做智愛兼備的父母
做父母的人,有必要清楚如下幾點理念:
一、永遠別想代替孩子生活。生活的酸甜苦辣,由孩子自己品嘗,沒有人可以替代。無論我們心疼也好,著急也罷,孩子該吃的苦,半分都少不了。苦才是人生,我們應該做的是告訴孩子如何從苦中錘煉生命的價值,如何從苦中品嘗生活的甘甜。
二、永遠別想替孩子設計一切。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很難清楚地知道未來五年、十年會發生什么變化,因此也很難準確地為自己規劃人生,只能嘗試著向前走,有時獨辟蹊徑,有時隨波逐流。既然我們連自己的人生都無法設計好,那我們有什么資格來替孩子設計好一切?孩子的人生之路,只能由他們自己去走,主要靠努力,也要看機緣。我們能教給孩子的僅僅是:別害怕,別放棄,別悲觀。
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難道可以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嗎?一句廣告語,急壞了多少父母,紛紛替孩子找“補習班”、找“特長班”,使孩子原本沉重的課業負擔變得更加沉重。在“補習班”學到一些好的方法,在“特長班”學到一些好的技藝,倒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因為這些而把孩子的身體拖垮了,使得孩子悲觀厭世了,那有什么意義呢?有數據顯示,最近十多年,中國小學生入學的人數持續下降,而大學招生人數則持續上升。這意味著,只要我們不要求孩子非名校不讀,孩子終歸會有學上。既然如此,我們何必硬逼著孩子學習他們不喜歡的東西呢?
四、嬌寵孩子是因為沒有看清變化。孩子需要高質量的愛,在愛中包含著理性和智慧。嬌寵孩子的后果,一時看不見,日后卻必然顯現。孩子是株嫩苗,愛好比養料,施愛過多,孩子還不曾經歷風雨就被捂壞了!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我們要想到,壞孩子也是夸出來的。表揚或批評,只是形式,關鍵看效果。我們何必流于形式而忽略效果呢?
五、吼叫孩子是因為沒有找到好方法。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些父母就會大吼大叫,其實,這正是智窮力竭的表現。做父母的一大難題是,我們以為自己很了解孩子,某一天,卻發現并不了解孩子,隨著孩子的年齡漸大,不了解的程度還在加深。對一個不了解的孩子,我們怎么可能有效地引導他呢?所以,與其吼叫,不如多花點心思,弄清孩子究竟在想什么,究竟想要什么。
教子的關鍵:育好種子,護好苗子
一位教育專家說:“訓練嬰兒比管教兒童容易。管教兒童比約束青少年容易。約束青少年比改造成人容易。改造成人比救活社會容易。”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的影響力急劇下降,多說一句話就可能引起孩子的不快;當孩子成年后,父母的影響力已經很小了,最多可以做個饒舌的顧問,孩子已經成了自己的“老板”。教育孩子,最好的時間是在孩子10歲以前。而孩子價值觀的定位、品格的塑造、習慣的養成,主要也在這一時期。
3~6歲,是“育種”期,父母的主要任務是將一些健康的價值觀傳輸給孩子:首先是將愛的種子種植在孩子的心里,教他與人為善、積極向上的概念;其次才是培育孩子的智能。
6~10歲,是“護苗”期,父母的主要任務是全面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念、行為習慣、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
“育種”和“護苗”,簡單說,就是讓孩子心中永遠有一些美好的想法以及將美好想法付諸實踐的激情和動力。當一個孩子具備了這兩項素質,他的人生必然處于上行狀態,無論遭際如何,永不絕望。這樣,父母也真正盡到了教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