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能量:寫給年輕人的99條幸福法則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譯者的話
平凡人的成功
當我們談人生時,“成功”二字往往是避免不了的,而我們談成功時,我們談些什么呢?大概多是某某成了企業(yè)高管或者某某創(chuàng)業(yè)成功,現(xiàn)如今腰纏萬貫。這種事情一般人聽到了心里難免堵得慌,同樣是人,為什么自己就只能朝九晚五地上下班,別人能占據(jù)社會的絕大部分財富呢?更有甚者,產生仇富心理,心里念著北島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認定了那些成功者背后一定有一些違背良心道德的交易,前者是“怨”,后者是“恨”,合在一起,很容易蒙蔽人的雙眼,使其看不清前方的路。
這其實是單純的追名逐利而不得帶來的惡果。
市面上有很多的勵志書,專門指點成功的也不少,但是帶著急功近利的心思難以感受到成功的真諦,只能看到未來的空頭支票。這種一味地追逐名利的思想,還使人遭到前所未有的貶值。眼下就是,平凡大眾一面遭受著財富的虐待,一面承受著自身價值的壓縮。
太多的時候,我們眼中只看得見那極少數(shù)的精英人士以及那些被他們占據(jù)的大部分社會財富,而忘記更為浩浩蕩蕩的平凡大眾,以及他們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很多時候,我們將價值與錢等同,一天的勞動值多少錢,一個月的工資有多少,慢慢地,人就會成為錢的奴隸,就會忘記勞動本身給人帶來的心理滿足感,這才是對人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只可惜這些都被浮名浮利所掩蓋了。
很難說清楚這種風氣是如何形成的,但是在以前的中國,人們并非這樣,大家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東西。最近一部紀錄片很火,它叫《舌尖上的中國》,片子講述的事情也很簡單,多是樸實的阿叔阿嫂在認真地生活、認真地做事,但是它打動了很多人,就是因為這部片子讓人感受到了工作的價值。
中國人其實是最淡泊名利的,中國人的哲學是一種人生的哲學,在古人眼中沒有“成功”這樣的字眼,古人追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究的是一種個人實現(xiàn),一種社會責任。還認為修身是本,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末。古人將“修身”列為第一步,并非因為它簡單,而是這是一種普世的哲學,是一種生而為人的基本素養(yǎng),它沒有任何物質上的門檻,是每個活著的人都應該踐行的事,它鼓勵人們將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作為目標,它講究的是一種內心的平和與安寧。
有了這些內心的修養(yǎng),人們就不會再受名利成功的虐待,一般的平凡卻有了百樣人生。
引進這本書的目的也在于講述這個道理。本書的作者奧里森·斯威特·馬登出生于1848年的美國,寫作本書的時候已經(jīng)到了20世紀初,那時的美國硅谷通過《宅地法》,經(jīng)歷了二次技術革命,一批成功人士應運而生,出現(xiàn)了很多富可敵國的實業(yè)家,整個美國都在摩拳擦掌,人人都想嘗一口成功的滋味,這些其實與現(xiàn)在的中國十分相似。這位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精英人士,他同那個年代的成功者一樣憑著自身的努力從貧困中脫穎而出,不過一次事業(yè)危機讓他看到了物質成功的局限性,轉而從事勵志書的創(chuàng)作。馬登也能感受到社會上很多人的浮躁心理,也看到了金錢對人們的虐待,于是在寫作中他一直堅持精神上的成功是先于物質成功的,在書中他也一直在歌頌人類的精神,考慮到讀者的需求,馬登大多還是講述了名人的事例。不過他在書中一直堅定人的價值,人不該被一些名利誘惑左右心智,做一個能夠控制自我,擁有強大的內心以及良好的修養(yǎng)的人才是人真正的價值所在,只要做到這一點,人人都是成功者。這是馬登一貫的觀點,這是本書得以暢銷百年的原因。
馬登作為一個大眾作家,一直將激勵大眾作為己任,雖然他擁有7科學位,但依然堅持用最通俗的語言向大眾講述最深刻的道理。另外,馬登還是一位洋溢著激情的作者,這種激情也逐漸滲入馬登的作品中,使閱讀變得十分有趣,有一位評論家曾說:“閱讀馬登的作品不僅受益匪淺,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